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网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小孩得抑郁?”
青少年抑郁问题,如今越来越让人担忧。《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里的数据显示:
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24.60%,其中重度抑郁症占比7.4%。
抛开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从日常感受来看,也是实实在在能察觉到的。我儿子糖球上初一,他们班里就有小孩因为抑郁休学了,据说之前还偷偷写过遗书。
我和熟悉的心理咨询师聊了聊,下面是一些抑郁孩子高频讲的口头禅。如果孩子经常讲,还请老母亲提高警惕。
1.我不快乐
2023年过年期间有一部现象级动画电影《深海》,主角是个患抑郁症的小女孩。
我印象特别深刻,影片里,小女孩一次次说着“我不快乐”,脸上满是郁郁寡欢的模样。
图源:电影《深海》
孩子要是经常念叨“不快乐”“不开心”,这可就是他们陷入抑郁状态最直接、最明显的信号啊。
2.“我睡不着/总是很疲惫”
失眠,这是抑郁的一大标志,用稍微专业点的话来说,属于典型的“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就是心理问题转化成身体症状啦)。
要是孩子老是睡不好,或者总是感觉很疲惫,可别轻易忽视,这没准就是抑郁在“作祟”。
3.“我吃不下”(长期没胃口)/“还要吃”(暴饮暴食)
长期吃不下饭和暴饮暴食,这两种极端情况同样是抑郁症躯体化的典型症状,是抑郁状态亮起的“警示灯”。
4.“我真的很没用/我什么都做不到”
抑郁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5.“好没意思啊”
抑郁症会导致多巴胺分泌失调,孩子就会对啥都提不起兴趣。偶尔说说“好没意思啊”倒没啥,要是这话老挂在嘴边,可就有点危险了。
放眼周围,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的孩子真不少。虽说大部分孩子还没到病理性确诊抑郁症的程度,可陷入“轻度抑郁状态”的孩子很多。
孩子集体抑郁,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们探讨这些因素,不是为了归咎于谁,而是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支持方式。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确实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约占50%)。
这并不是说父母“做错了”,而是部分不健康的养育模式——比如咱们今天提到的这三种,可能会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01
“孩子是我的所有物”
在某平台的“孩子为什么抑郁”话题里,有一个获得了5万赞的高赞回答。
这篇回答讲到了一个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妈妈带孩子去吃自助餐,孩子已经选好了自己想吃的东西,结果妈妈不由分说给孩子端来了一整盘虾。
妈妈:
虾。
孩子:我不吃。
妈妈:
是虾啊,刚煮出来的。
孩子:我不吃。
妈妈:
你就是想让我给你剥吧?
孩子:我不想吃
,你吃吧。
这个妈妈直接把凳子端过来,坐在孩子旁边开始剥虾。
孩子:我不吃啊!!!
(逐渐崩溃)
妈妈剥一只虾就放一只在孩子盘里,还说:“快吃,待会儿就凉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段描述什么感觉,反正我感觉一股窒息感扑面而来。短短的一段对话,孩子已经说了4次“我不吃”,妈妈就像听不到一样。要是文里的孩子最后抑郁了,我真是一点也不意外。
我最近看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书《爱的艺术》,里面也提到这种让人窒息的爱。弗洛姆直接点明,这种爱其实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
他说:
“人们不想承认自己只是生物,不能接受自己像被抛出去的骰子一样被人摆布。大家都想感觉自己是创造者,而母亲对孩子付出爱和关怀,就是最自然也最容易让人有这种感觉的方式。” 弗洛姆《爱的艺术》
说实话,作为老母亲,我也得坦白,有时候我对糖球也会有这种不恰当的控制欲。弗洛姆也说了,这种想法是根植于人性里的。
所以,能学会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平等的人对待,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
当然,尊重孩子不是放任不管,小孩子肯定需要家长适当管教和引导。作为父母,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避免无意中把他们当作“私有物品”,努力看到孩子是个独立的小生命,有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
只有做到这点,“爱”才能在亲子关系里流动起来,滋养每一个人。
02
“孩子永远做得不够好”
还记得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吗?
吴谢宇的妈妈是一名重点中学的老师,从小对他管得特别严。吴谢宇就算考了满分,也只能听到“下次继续努力”这种冷冰冰的话,要是稍微出点错,那就得挨骂。
吴谢宇 图源网络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吴谢宇成长成了一名成绩优秀但是性格压抑、扭曲的优等生,为后来的弑母悲剧埋下了伏笔。
之前我写过央视名嘴倪萍的成长故事。坚韧如倪萍,却到了60岁都忘不掉自己小时候被妈妈骂得狗血淋头,从来就没得到过一句夸奖。这就能看出来,“打压式教育”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
图源网络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要是父母总是否定孩子,那就好比整个世界都在否定他。
长大后,这些孩子要么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很容易被人PUA,被人欺负;要么对整个世界充满愤怒,要是过头了,就可能像吴谢宇那样酿成大祸。
其实要想改变这一切很简单。咱们家长别太“傲娇”,平时少骂几句,孩子做得好时多夸几句就足够了。
03
“我是为了孩子活着”
对于咱们妈妈群体来说,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的确是我们为了“母职”所作出的牺牲。
随着孩子长大,如果我们还是习惯于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就容易掉落到“为孩子而活”的陷阱里。
有时候,如果再赶上家庭关系不顺,这种对孩子的深爱,甚至会变成一种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
“为了你我才没离婚。”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妈妈只有你了。”
小小年纪的孩子,往往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只会感觉在过度的爱里难以喘息,觉得自己担负不了母亲的人生。
影视剧中的片段 图源网络
所以,“爱自己”是每个人的终身课题。孩子逐渐大了,我们不妨就“自私”一点,多去关心自己的感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我们有个好状态,自然能够给到孩子正向的影响。
04
造成抑郁的因素有很多
当然,这些养育方式的问题,往往并非父母“故意为之”。很多家长自己也是在类似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影响。
虽然有一半的青少年抑郁症和家庭环境有关,但是还有一半的孩子抑郁的成因源自于消极的个体心理特质、重大生活变故、过度依赖网络等因素。
写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批判抑郁孩子的父母,说他们做得不好。这不合理,也不公平。
我想表达的只是,呼吁咱们当家长的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友好、温暖的成长环境。
有些家长自己就是在父母严厉甚至苛刻的管教下长大的,那咱们自己淋过雨,绝对要保护好咱们孩子别再受伤。
有些家长则是从小很幸运,在一个很温暖的家庭环境里长大。那咱们就把这份温暖传承下去,让孩子也和自己一样,以后回想起童年总觉得幸运和幸福。
其实,能够耐心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一定是个尊重孩子、想要理解孩子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但是我们愿意放下偏见,倾听和理解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努力,真的就已经很难得。
孩子的诞生也是父母的诞生——养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不断找回和重塑自己的过程。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将在这场心与心相连接的成长旅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你可能还喜欢读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
但是我们可以尽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