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局1912



小说评点,是一种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形式,具体以圈点、眉批、夹批、回评、总评等方式呈现。在目前存世的小说评点本中,至早可能就要追溯到明代中晚期的几种《三国演义》刻本。我们新近出版的《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汇集了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七家评语,包括嘉靖本(简称“嘉批”)、周曰校本(简称“周批”)、夏振宇本(简称“夏批”)、托名李贽(简称“贽批”)、托名钟惺(简称“钟批”)五种明代批语及毛纶、毛宗岗父子(简称“毛批”)、托名李渔(简称“渔批”)两种清代批语。本书采用了多色印刷的形式,对七家评语分别用浅蓝色、紫色、青色、深红色、深黄色、深蓝色和深绿色呈现。



这些评语因小说正文而出,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弹幕”(指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中七家评点“组团开麦”,七彩“弹幕”交错缤纷,每一页都存在跨时空的对话。若某处评语较多,似满屏弹幕飘过;若几家评语内容雷同,则形成“刷屏”场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七家“弹幕”,体会配合评语“食用”《三国演义》的效果吧!

嘉批、周批、夏批

明代的嘉靖本可能是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由散见抄本变为刻本的转折点。根据本书整理者的研究(详见书后附录《〈三国演义〉版本简介》),其评语表现为六百余条小字双行夹批,内容主要为字词音义、史事典故和人名地名的注释。万历年间刊刻的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文字关系较为密切,其批语中的注释一下子扩充到一千四百多条,主要依据的是汇集宋、元、明时期研究成果的《资治通鉴纲目》合注本。这些注释后来在贽本、钟本、渔本的夹批、毛本的眉批和侧批中少量残留下来。

嘉批、周批、夏批这三家较早出现的评语可以说是七家“弹幕”中的“科普君”,对于我们理解《三国演义》的文意很有帮助。比如三国后期,夏侯霸原本与蜀国有杀父之仇,却为了躲避司马氏政变之祸而归降西蜀,在从姜维九伐中原的过程中建功甚多。《三国演义》没有交代夏侯霸倾心事蜀的理由,不免引起读者的疑问,而第一百十四回中嘉批、周批、夏批就补充说明了他和蜀汉皇室存在亲缘关系:“昔日张益德于乱军中获一女,乃霸之亲妹也。后长成,益德宠之,生二女,皆配后主刘禅为后,霸因此降蜀。后主呼为‘国舅’,满朝文武甚是敬之。霸乃倾心事蜀,只欲恢复中原也。”就很清楚明白了。



《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内页

贽批、钟批

贽批、钟批是在明末出现的两家批语,均以眉批和回末批的形式呈现。贽批首先开创了小说评点“嬉笑怒骂”的风格,“妙哉”“呵呵”“可笑”“可怜”“胡说”之类直抒胸臆的表述充斥其间。他不只是点评《三国演义》中的人与事,还特别喜欢批判现实,可谓辣评不断。比如第四回曹操献刀行刺董卓失败后,逃亡途中被父亲的朋友吕伯奢收留,因为一点偶然的误会杀害了吕伯奢全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般读者可能认为曹操过于残忍,罪大恶极,贽批却说“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故吾以世人之心较之,犹取孟德也。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天下人负我,毋使我负天下。’非不说得好听,倘存心行事,稍有一毫孟德者存,是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彼曹反为口君子、身小人之罪人也。即孟德见此曹,亦何肯以之为奴也哉!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认为明代的道学家还不如曹操心口如一,敢于承担。而钟批虽有部分批语承袭自贽批,但多数意见较贽批平实得多,比如此处就说:“李卓吾谓孟德之过人处,真谬论哉!”



《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内页

毛批、渔批

毛批、渔批皆产生于清初。毛批是广大读者都熟知的《三国演义》评语,与金圣叹评《水浒传》、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并列为四大小说评点。毛批的回前批为毛氏父子对本回中人物事件的评价定下总基调,也有助于提前了解内容梗概,可以说是本回的“省流版”。而文中既有夹批、眉批、侧批,还有圈点,皆随毛氏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文字时时出现,可谓丝丝入扣。

比如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毛批就十分精彩,貂蝉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戏份不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毛氏父子在回前评中向她致以无上的赞誉,称“貂蝉之功,可书竹帛”,并赋予“女将军”的定评。王允使连环计,将貂蝉先许吕布,再献董卓,毛批揭示出这两个场景的差异:如吕布是自己到王允府上的,而董卓是王允请到府上的;王允为董卓安排的宴席比吕布豪华;貂蝉在席上即为吕布敬酒,而董卓是酒醉入后堂时才见到貂蝉的,更加机密;王允在吕布面前称貂蝉为“孩儿”,在董卓面前却只称“歌妓”等等,充分展现了《三国演义》描写的精细。

毛批是七家评点中文字量至多的,也是对人物塑造、情节阐释、叙事手法等各方面评点内容涉及至全的。比如貂蝉被引见给吕布和董卓的时候,毛批都点一句“来了”,仿若弹幕中的“高能预警”。至于渔批,其底本与明代版本源出一脉,却承袭了大量毛批,当然也不乏一些新的说法,比如评王允在宴席上对董卓极其恭敬:“看其礼文之卑,供帐之盛,与谄曲小人何异?只因存心不同,遂各有妙用。”是毛批所未发。



毛宗岗

让我们结合一段具体的故事来体会七家“弹幕”笔战《三国》的评点妙趣。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曾经提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分别为: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三国演义》中这三个奇人同时亮相的情境,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这段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评语更是精彩绝伦。

相信读者朋友们都对1986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三笑的场面记忆深刻。这一段首先体现的是曹操的奸诈,即使在意识到自己连中苦肉计和连环计,目睹赤壁的大火借东风之势漫天卷地而来,三十万大军顷刻覆灭,自己只能在张辽等人的护送下狼狈逃命时,曹操也没有失去他枭雄派头。好不容易冲破东吴六路水军、六路旱军的围追堵截,走出火光熊熊的乌林,获得短暂的喘息,曹操立马仰面大笑起来,笑周瑜、诸葛亮没有在此处设伏,岂料赵云突然杀出。曹军逃生后,遇到大雨,寻觅火种。贽批、钟批“阴阳怪气”起来:“老贼也吃得好苦,此时尚能横槊赋诗否?”毛批则奉上“神评”:“火能为利,亦能为害。方脱其害,又求其利。前则遍地是火,此处却要寻觅,亦火之有盛必有衰也。”曹操又大笑,岂料张飞杀出,只得再次逃命。曹操基于“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所谓兵法选择走华容道小路,渔批立马吐槽:“吃了兵书的亏。”不多时曹操又扬鞭大笑,随即关羽转出。毛批便道:“不但笑不得,哭亦哭不得了。”在这段仓皇逃亡路上,即使性命之虞随时俯仰,曹操但凡有一点机会,总要嘲笑敌人无谋,终究不能完胜,以此向随行军士展示威严,也增添他们的信心,既是奸诈,也是豪迈。而七家评点每次纷纷提醒道“且不要笑”,“孔明又合着你意了”,随即伏兵杀出,“又笑出一个来了”,“恰像笑出来的”:一步紧逼一步,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至于关羽的义释曹操,早在第二十七回过五关斩六将之时,读者就已经被七家评点“剧透”过了。而汇评文字的精妙,依然能使我们在阅读此处时兴味盎然。《三国演义》写到曹操上前恳求关羽顾念昔日之情,周批、夏批即为读者“指路”:“关羽在许昌受曹操之厚奉,尝言‘吾当以重报之’,故操今日引而为言矣。”由于关羽熟读《春秋》,曹操提起“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来。嘉批、周批、夏批详细叙述了这则《春秋》故事的原委,而贽批、钟批、毛批都提出这是在用庾公之斯的君子之行感动关公这样的君子。而关羽也确实不忍心斩尽杀绝,放过了曹军。在七家评语中,关羽基本是一以贯之的“伟光正”形象,虽然今天我们可能会质疑他在华容道贻误了战机,但批评家们却并不吝惜“花式赞美”。贽批称:“云长是圣人,是佛。”钟批则引到了《三国志》中陈寿的论赞,称关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毛批和渔批还照应第二十回中曹操许田打围时事加以解释。后者说:“许田射猎要杀操,华容道却放操,义足先天,非可以一辙定也。”而前者在回前评曰:“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为义。如关公者,忠可干霄,义亦贯日,真千古一人。”



《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内页

华容道一段故事,同时还体现着诸葛亮的多智多能。早在前一回安排伏击人员时,诸葛亮就已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且料定关羽出于道义会放了曹操,因此故意派他去守华容道做这个人情。事后诸葛亮还假意要依军令状杀掉关羽,被刘备劝解。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做法,诸家评语产生了细微的分歧:贽批虽认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说“此人亦仙也”,却不满他连关羽一并算计在内,说“孔明是个老贼”“老贼可恶”;毛批、钟批也都肯定了诸葛亮“既知天,又知人”,却还对诸葛亮加以回护,说“孔明无是狡诈”,只是小说创作者刻意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

由此可见,七家评语集于一书,或激情澎湃,或理性严谨,或犀利尖刻,或允执厥中,宛如“神仙打架”,与《三国演义》相得益彰,使得《三国》变成一部更好看的书,读《三国》变成一件更好玩的事。不知道哪家评点能切中你的心意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