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江苏省暨南京市“读城”行动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启。

500米打卡历史建筑、古地名、老字号,一条巷子藏着13家老字号……当天,南京“读城”行动在老门东发布,采用沉浸式发布的方式,以老门东牌坊为起点,沿着箍桶巷、三条营、城墙下等线路,结合老门东现有地名、老字号等“读城”资源,沿途沉浸式发布。

“读城行动”发布阅读建筑、地名、老字号方案

建筑、地名、老字号,是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


大报恩寺的重生为何不是原样复刻?北寺塔为何是2500年来苏州古城的第一高度?颐和路建筑群为何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江苏省住建厅发布“读城行动•阅读建筑”总体方案,将以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当代精品建筑和城市公园等为对象,组织开展“趣游建筑、趣拍建筑、建筑赏析、建筑赏鉴”四大行动,通过发布一批阅读推介名录、一册建筑遗产地图、一系列优秀当代作品赏析等。现场还公布了全省首批36处建筑园林推荐名录,包括:南京城墙、金山公园、北寺塔、红梅公园、虎丘塔、盘门、大报恩寺、拙政园、乔园、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甘熙故居、锡惠公园、陆慕窑址、古南街历史建筑群等。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文化的“坐标系”。江苏省民政厅发布“读城行动•阅读地名”总体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以“寻迹地名密码•溯源何方家国”为主题,搭建全民参与平台,开展“地名+旅游消费”“地名+文化育人”“地名+产业发展”三大行动,通过“读名、寻名、释名、传名”,引导市民、游客跟着地名“行走城市趣游”“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多元价值”,让56万条江苏地名成为打开历史脉络的“钥匙”、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富矿”。

老字号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也是城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江苏省商务厅发布“读城行动•阅读老字号”总体方案及《江苏老字号“探店”名单》,并将持续开展“老字号·正青春”系列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参与老字号“探店”“鉴品”“焕新”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探寻老字号穿越时光的“青春密码”。商务部门还将举办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推出老字号数字博物馆,推动国货潮品新消费,用创意赋能老字号创新发展。江苏老字号“探店”名单中,包含金陵金箔、南京冠生园、高淳陶瓷、韩复兴、乾生元、三万昌等。


在江苏“读城”行动中,最活跃的就是CITYWALK青年。团省委联动全省文化地标,向全省青年推荐“读城”主题青年学习社线路,邀请全省青年用最青春的方式共赴江苏城市文化之旅。


穿越老门东烟火气,南京“读城”行动沉浸式发布

当我们走过老门东的城南古巷,轻嗅谢腹春的胭脂粉香,穿越最地道的烟火气息,站在大报恩寺遗址之上,城市仿佛化身一本等待被翻阅的立体书。


傍晚,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老门东游人如织。南京“读城”行动的沉浸式发布在此开启,一场大众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从老门东牌坊处进入,“读城”行动装置仿若一本打开的立体书。不远处,一座“读城”报亭,散发着油墨清香。报亭里,报纸、老地图和建筑、地名老字号等相关书籍琳琅满目。

老门东紧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城墙,承载着丰富的地名故事和老字号记忆。在这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名为“剪子巷”,是存放箭镞的军械库,原名“箭子巷”,后来口口相传就变成了“剪子巷”。而与之垂直相交的就是箍桶巷,相传,江南富商沈万三在此处聚集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一旁,南京白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琳琳的团队带来的南京白局演出《数桥》,将一个个南京老地名娓娓道来。


继续往里走,冠生园、桃源村、小苏州……在被称为“南京味道小吃街”的三条营街巷,竟藏着13家老字号企业,其中,中华老字号9家、南京老字号4家。

“老地名里,藏着无数‘传奇’。”自媒体博主“金陵灵不灵”的讲述,带大家重回600多年前的颜料坊、织锦坊、折扇坊、钦化坊……明朝的南京城里,金陵十八坊堪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打造的“明朝工业园”。南京绒花、南京剪纸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展示。


天下文枢、中华门、南捕厅、共青团路、韩复兴……南京许多建筑、地名和老字号,在老门东以墙绘的形式亮相。这面墙,又是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展现的是历史文脉的传承,是生生不息的城市记忆图景。墙绘前,拉萨路小学学生表演的“读城”小剧,展示着南京“读城”的多元主体和N种方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顾炜 顾闻/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