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随着印度单方面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水协议》,南亚水脉战争升温。
巴基斯坦急切推进卡拉巴格大坝,看似是在对抗印度的断水施压,实际上,是在抢救国家的水源生命线。旁遮普平原、信德南部的粮仓命脉,都指望着这个超大型工程撑起来。但巴基斯坦心里非常清楚,光靠国内的资金和技术,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一盘棋。这一次,真正把卡拉巴格推向可行阶段的,是中方资本和工程力量。
根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最新披露,早在去年底,中国电建集团就与巴方签订了卡拉巴格预施工支持协议,不仅涉及早期地基处理、关键部件国产化预生产,还包括未来水文数据接入“中巴水利大数据平台”的标准。简单说,中国不只是帮巴铁修一座大坝,而是帮他们搭起从水源调度到能源输送、再到智能管理的完整水脉体系。而这,才是真正让外部势力坐立不安的地方。
卡拉巴格一旦建成,加上正在同步推进的科哈拉、尼鲁姆-杰卢姆两大水电站,巴基斯坦将首次拥有对印度河流域下游水脉的主动调控能力。旱季能保灌溉,洪季能缓释洪峰,电力与农业双保险,甚至能间接影响到印度下游旁遮普邦的农业水安全。在南亚这种以水定局的环境里,这意味着掌控水,就掌控了粮食;掌控粮食,就掌控了区域秩序。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阻击才开始了。
据《印度斯坦时报》小字版块透露,印度RAW情报部门已经在信德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暗中扶植“水资源平权运动”,在社交平台放大“卡拉巴格大坝破坏地方水权”“剥夺下游生存权”等论调。同时,美国南亚战略研究中心也连续发布五份政策简报,名义上是关注水资源公平,实际上不断引导巴国内舆论,鼓吹“反卡拉巴格”、质疑中央集权。表面讲人权环保,实际干的,是离间、挑拨、干扰的老套路。
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层面的绞杀也在暗中展开。《金融时报》南亚版披露,一些国际开发机构通过修改贷款评级标准,将中资参与的水利项目融资成本大幅抬高。以卡拉巴格为例,原本预计融资利率为年化4.8%,被人为拔高到6.5%以上,导致巴财政部重新评估回报率,从而拖慢审批和资金拨付节奏。看似市场定价,实际上是隐蔽金融战,专挑中巴合作的命门下手。
这些表面分散、实则精准的阻挠动作,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卡拉巴格项目陷入泥潭,拖死巴基斯坦建设自主水脉的最后机会。一旦失手,巴基斯坦未来仍将被锁死在看天吃饭、靠人输血的恶性循环里。
而这背后的博弈,更加复杂。因为巴基斯坦政府内部非常清楚,卡拉巴格不仅仅关乎水利工程,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国家自救。中巴之间有一份业内低调流传的“DWP-水能快通协议”,规定如果卡拉巴格在2026年前主体完成,中国将追加120亿美元以上的南亚区域水电投资。如果无法按时推进,这批资金将转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这不仅关系到巴基斯坦自己的一条河,而是中巴能源走廊未来十年的格局铺排。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面临地方阻力,即便知道外部搅局势力虎视眈眈,巴基斯坦也要顶着压力推进卡拉巴格。
今天围绕卡拉巴格上演的一切,早已超出工程本身。修得成,巴基斯坦能自己掌水脉、护粮田、造能源;修不成,它将在沉默中失去谈判权、失去稳定,最后只能在夹缝中咬牙求生,所以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