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编辑: 哲南卡

| 分类: 哲叔聊国际风云

最近,印巴风云再起。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了一起针对印度教游客的恐袭事件,造成至少26人丧生。

克什米尔地区,英国草率的边界划分埋下了冲突的隐患;印度施行的同化政策激化了族群的对抗。这次袭击,本质上是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事发后,印度却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并发起了报复措施,甚至还扬言要切断水源,双方剑拔弩张。

但最终,核威慑会框定冲突的边界,边境也会重新归于沉寂。毕竟,在南亚次大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博弈

01

克什米尔地区被称为"南亚火药桶",而印控克什米尔(查谟.克什米尔邦)更是混乱之地。

这片土地的悲剧,开始于1947年,也就是英国撤离印度之时所推行的“蒙巴顿方案”。

依据宗教人口划分这一准则而言,在克什米尔地区,木司令占多数,按理本应归属于巴基斯坦。可是信奉印度教的土邦王公哈里·辛格却选择了加入印度,从而引发了印巴两国大打出手。

最终克什米尔被划分为两部分,印度掌控了南部53%的区域,巴基斯坦占据了北部43%的区域。


克什米尔


印度以承诺高度自治权作为条件,来换取实控区的归附,而且把这一承诺写入了宪法第370条。

此条款使得印控克什米尔,成为印度唯一一个拥有独立立法权的邦,在教育以及经济领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甚至在国防外交领域,也保有特殊的地位

这套自治模式,运行了七十多年之后,伴随莫迪上台,迎来了重大的转变。

这位依托印度教民粹主义而崛起的强人,将宪法第370条看做国家统一的障碍,在2019年8月,废除了该条款,取消了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并且通过移民优惠政策,吸引印度教徒迁居至此,以达到系统性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的目的

这套组合拳,极大程度地激化了矛盾;原本相对温和的分离主义者,进而变成了极端反抗力量,恐袭开始此起彼伏。

为控制动荡局势,印度在这个不足千万人口的克什米尔邦部署了50万安全部队,平均每25名居民就对应着1名军人。首府斯利那加的街头,到处都是沙袋工事。每天下午六点开始宵禁,随机搜查也成为常态。


克什米尔安全部队


高压统治之下,当地经济已经全面崩溃:克什米尔邦的整体失业率长期维持在25%,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47%。

当班加罗尔的IT精英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时候,这里的大学生毕业后却只能在茶摊打零工。作为支柱的旅游业,在无休止的宵禁与军事管制中,已经凋零殆尽了。

生存困境,催生了畸形的就业市场——每月5000卢比(约合60美元)的“圣战者津贴”,成为了诱人的选择,加入武装组织,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就业选择”。

于是这片混乱之地,各种武装组织纷纷涌现,多如牛毛,恐袭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印度官方数据表明,从2021到2023两年间,总共发生327起恐袭,造成约1200人伤亡。

当经济凋敝,叠加身份危机;生存绝望,遭遇宗教狂热,克什米尔的暴力螺旋便永无休止

2025年4月22日,恐袭再度降临。

武装分子持枪闯入印控克什米尔旅游小镇帕哈尔加姆,对印度教游客实施精准袭击,造成26人死亡、20多人受伤。


帕哈尔加姆袭击


与以前主要针对印度军警的袭击有所不同,这次事件有三个特点:目标锁定印度教徒;地点选在印度重金打造的宗教旅游区;时间节点上,正好是朝圣旺季

事情发生后,印度立即指控是巴基斯坦幕后操纵。

但现实情况是,在巴基斯坦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十分凋敝。巴三军情报局(ISI),到2024年其秘密经费被削减了40%,这使得维持现有的情报网络都很困难,更别说跨境袭击了,现在既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策划这种行动。

莫迪其实清楚得很,但是他依然将矛头指向了巴基斯坦。这种“欲加之罪”的背后有着精明的算计:随着莫迪在国内支持率逐渐下滑,制造外部威胁是凝聚民意的好路子。

印度马上对巴基斯坦实施了报复举措:关闭了边境口岸;暂停了签证的发放;驱逐了军事顾问。甚至放话要切断印度河上游的水源。

前几条对巴基斯坦来说伤害不大,毕竟两国长期敌对,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断过,不论民间往来还是官方交流,都是聊胜于无。唯独第三条,伤害很大。

印度河对于巴基斯坦农业灌溉极为重要,但印度河上游却在印度控制区。水源被截断,将是灭顶之灾

巴基斯坦强硬地回应道:任何关于水资源的威胁,而且会被视作战争行为。两国之间的大战,仿佛一触即发。

02

印度能否切断河流,从而摧毁巴基斯坦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超表面认知。核心在于,1960年印巴两国签订的《印度河水条约》(IWT)。

条约规定巴基斯坦获得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奇纳布河这三条西部支流使用权。这些河流上游都流经印度控制区,对于巴基斯坦的农业灌溉至关重要。


印度河及支流


很多人以为印度占据河流上游地理优势,修建水坝就可以掐断这几条河流的水源,从而控制住巴基斯坦的命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从技术层面来看,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修建的水坝,基本上都是径流式水电项目。这类设施主要利用水流落差来发电,蓄水能力极其有限。而且每年5月喜马拉雅积雪融化之时,数百亿立方米水量奔涌而下,印度现有的水利设施根本无法截流。

另外,克什米尔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形条件,使得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存在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的现实障碍——我们在青藏高原建设水利设施都相当困难,印度稀烂的基建能力那就想都别想了


径流式水电站


即便假设,印度能够冲破重重阻碍,把蓄水大坝建起来,战略风险也同样不可忽视。

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在枯水期发动军事行动,将相关设施摧毁。这种"修得快比不过炸得快"的博弈逻辑,也让印度想打“水战争”的企图难以实现。

更深层的制约来自地缘格局——印度固然想彻底压制老对手,但是巴基斯坦背后若隐若现的东方大国力量,始终让印度相当忌惮

当前局势,是否会升级为全面冲突?答案是不会,多重现实因素,框定了冲突的边界。

对印度而言,升级冲突的意愿不强。

找机会升级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是印度大选年获取民意的惯用招数。

但今年并没有全国大选的压力,首都德里的地方选举也已尘埃落定。这样的话,升级冲突拿不到多少好处。

另外,现在升级冲突,就要面对巴军装备的“中国制造”武器系统(从枭龙战机到新型潜艇)及背后的供应链,军事冒险的代价变得非常高昂


枭龙战机


袭击发生后,印度仅仅中断了军方的高层交流,却没有越境进行空袭。军事上的克制,正是这种忌惮心态的直接体现。

对巴基斯坦而言,困境更为严峻。

自从2022年美联储加息冲击之后,国内经济一直深陷双重危机,即电力系统崩溃,从而导致全国性大停电频繁发生;外汇储备也跌破了百亿美元警戒线。这让巴基斯坦国内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根本承受不了外部冲突的升级。

更重要的是,核威慑的阴影,为冲突设置了终极防火墙

自1998年起;印巴先后跨越了核门槛;历次边境摩擦,双方都心照不宣地将对抗的烈度,控制在了外交骂战与象征性打击的范畴内。

这种“斗而不破”的互动模式,已然形成了路径依赖——当全面战争意味着彼此毁灭的时候,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不会让事态失控。


印巴对抗


这场风波最有可能的结局,仍旧是在南亚地缘博弈中,不断上演的“危机管控”剧本:印度或许会在雨季来临之前恢复部分边境协议,从而换取巴基斯坦在反恐议题上的一些象征性承诺;

等到国际舆论的焦点发生转移之后,边境冲突就会重新归于沉寂,直到下一个导火索被点燃之时。

这种周期性的紧张与缓和,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借助战术冲突去释放战略压力的一种生存智慧——被核阴云所笼罩的南亚次大陆,活着,才是最为重要的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