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湘潭大学宿舍投毒事件轰动全国。一个“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品学兼优的老实孩子小张,生命却戛然而止。
那天,小张像往常一样在宿舍喝了杯麦片,随后便开始上吐下泻。
起初,他和身边的人都没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然而,病情迅速恶化,第二天,朋友赶忙将他送往医院。
但命运并未眷顾这个年轻的生命,第三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经过几天的全力抢救,第六天,小张还是不治身亡。
前些天,恰好是案发一周年,一审宣判,投毒者周立人被判死刑。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这本是罪有应得的结局,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法院判决中那些投毒细节时,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世间的恶。
小张出身于赣南的一个小县城,高考时他发挥失常,进入了湘潭大学下属的一个二本学院。上大学后,小张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他拼命读书,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成功考研。这两年来,他又一心扑在考公上,他告诉好友,自己梦想着考中级法院做法官助理或检察官助理。
小张为人单纯,说是“书呆子”也不为过。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眼里,他就是个“老好人”。宿舍里的脏活累活,只要他能做,都会主动承担。
无论是学弟学妹考研咨询,还是故友老乡遇到困难,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忙时毫不含糊。
有大学同学回忆,每次和小张外出游玩都特别安心,因为他总会带着书包,里面装着充电宝、纸巾和雨伞,贴心地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需求。
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究竟惹到了谁,以至于有人要铤而走险害他性命?这一切的根源,要从一个“不速之客”周立人说起。
研二那年,小张所在的法学院608宿舍转来了新室友周立人。
按常理,年轻人之间,即便宿舍中途加入新成员会有些小别扭,也不至于有太大问题。但周立人却截然不同。
在住进608之前,他已经换过3次宿舍了,每次都称是和舍友有矛盾。一个研二的学生,得有多难相处,才会让大家都不待见他呢?
周立人来到608后,麻烦不断。他不讲个人卫生,把厕所弄得一团糟。室友指出问题后,他不仅不改,还容易发火,争吵起来没完没了。
有一次,甚至把一位家住本地的室友逼得搬了出去。宿舍卫生本是轮流打扫,小张还主动买了清洁用品,可轮到周立人值日时,他总是假装不知道。
很多次,都是小张实在看不下去,默默去打扫。
周立人还是个让人难以忍受的“碎嘴子”。别人不愿意搭理他,小张为了维护同学情谊,耐着性子听他絮叨,没想到却陷入了“痛苦之源”。
小张在自己QQ空间“仅自己可见”的长文里记录了和周立人的一些对话。
周立人问小张是哪里人,小张回答是江西人,周立人便说:“哦!就是以一己之力抬高全国彩礼的江西?我觉得你们江西……”
当小张说自己本科是兴湘学院时,周立人又说:“哦哦,我本科江西农大的,你不要自卑,你很励志。”此外,他还数落小张用的水杯太娘娘腔,穿的袜子质量不好,爱喝柠檬水太廉价等等。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周立人隐藏的阴暗面,比如自私、懒惰、蔫坏、见不得身边人好。
他的同学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也抱怨不断,说他“爱说教,爱辩论,爹味儿重”“爱钻牛角尖”“谈话只能赢不能输”。
这样的人,一般吃不得一点亏,和人发生矛盾时,即便自己错了,也会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此前全网讨论的26岁博士留学生给同胞投毒事件也是如此,那个留学生趁室友周末不在家在其房间开派对,把房间搞得一团糟,室友回来说了他几句,他就怀恨在心,还到室友办公室投毒,被捕后也毫无悔改之意。
在和周立人的相处中,小张已经足够包容了,但最终还是被他逼急了。
两人冲突的导火索是一扇窗户。周立人对“开窗通风”有着近乎变态的执念,刚入住新宿舍就给其他人立规矩:“开空调要开窗,寝室大门和窗户要时刻打开。”
小张的床位靠近窗户,一次放假,周立人最后离校,自然没有关窗户。
小张回校后,发现自己的床单、桌椅落满灰尘,牙刷杯被吹倒,地上还有鸟屎。
而且那段时间学校正在整修地面,噪声和灰尘都很大,无论小张怎么好言相劝,周立人还是坚持开窗。
忍无可忍之下,小张和另外两位室友商量,向辅导员申请让周立人搬出608。
然而,这个申请没有及时被采纳。
一方面,周立人表面上承诺会改正,糊弄过了辅导员的调查;另一方面,对于学生间的摩擦,老师不够重视。这并非某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大环境现状。
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值得注意:3月30号,小张三人再次提交了寝室调整的申请。
4月6日,也就是小张喝下那杯毒麦片的前一天,周立人没有回宿舍。
和周立人有矛盾的人不少,调换寝室对他来说也不算新鲜事,可他为何要在这个时间点投毒呢?
小张曾跟好友吐槽,周立人经常盯着自己,“用讯问的话问你,问你做什么?就监视你,控制着你,这种感觉”,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一种合理的推测是,周立人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惯了。
但在同一所大学,大家都差不多,像他这种性格有明显缺陷的人,时间长了自然不会被人真正放在眼里。而小张心地善良,成了他耍横的“观众”。
这种心理近乎病态,甚至是一种变态的依赖。一旦失去这个“观众”,对于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的周立人来说,就只剩下“疯狂的报复”。
一审对周立人的判决揭示了很多问题。
判决指出“周立人因日常琐事对室友不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趁机投毒,意图杀害两名室友;
在张某某毒发抢救期间,刻意隐瞒事实,延误救治,终致张某某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身亡;
案发后,试图隐匿和销毁重要物证掩盖罪行、逃避惩罚,犯罪动机卑劣,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影响恶劣,罪行极其严重”。
要不是其中一位室友提前搬出寝室,另一位室友运气好没喝那杯麦片,倒下的可能不止小张一个。
然而,就在三个月前的庭审时,周立人还辩解称,自己向麦片中投放秋水仙碱只是为了检测药性,为自己制作痛风药物。
结合他事后的种种行为,很明显他“坏”得明明白白。
那么,面对这种纯粹的恶,小张难道就没有生机了吗?或许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校方提前介入。
周立人接二连三地换宿舍,和室友频繁发生矛盾,学校是否应该考察一下他的精神状况,看看他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尤其是在小张宿舍3人连续申请调换寝室,还附带各种录音和材料佐证的情况下,学校能不能有一个更专业的部门来处理呢?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我们呼吁有关单位要更加上心。
当然,预防此类事件,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查阅资料发现,周立人的父母在整个事件中几乎“隐身”了。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族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
如果父母对此听之任之,那么“周立人”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小张忍着剧痛对家人说:“我才二十五岁,我想活命。”
如今,小张已逝,但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他的名字会和清华大学的朱令、复旦大学的黄洋一样,时刻拷问着世道人心。
我们应该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教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温暖的环境,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校园本应是充满知识与希望的地方,是学生们追求梦想的摇篮。
但这起投毒事件却给美好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辅导,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当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矛盾或学生有异常行为时,能够及时介入,进行调解和疏导。
同时,对于学生提交的合理诉求,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拥有共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让他们明白,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社会也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包容和谐的氛围。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案例和价值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对于此类校园悲剧事件,要进行客观、深入的报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完善。
小张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小张”不再遭遇这样的不幸。
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