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逛花卉市场,居然遇到了一家卖棉花花的。蓬松,柔软的棉花团在手掌与指尖中绒绒的触感,好像瞬间又回来了。轻盈,纯净,边缘散开着的棉絮,似乎带着阳光的温度,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勾勒出雾一样的柔光,像盛开了的云朵,或者像极了窗外那小堆没有融化的雪花。


春蚕吐丝,化茧成蝶,棉花枯萎,却盛放了云朵。这一切,便是自然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棉花原本的样子,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一朵白色如雪的棉花,却带着舒适的温暖,那毛茸茸的四处漫开的棉絮,像极了和煦的阳光在我们皮肤上慢慢爬过的感觉。而我们对那片云的所有感觉,也只能通过意识中的味道和触感来完成啦。


这种味道和触感其实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帮我们完成了视觉和触觉之间的隔空转换。视觉本身也可以有触觉的,就好像我们在用眼睛触摸着那团棉花,所感知的它的温暖。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这本书中,就提出了“触觉的视觉”的概念:“因为视觉本身在自己身上发现一种它所具有的触摸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它的视觉功能分开的。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视觉感知器官,为我们提供本能的视觉感官体验,“视”是眼睛被信息刺激的过程,而“觉”是眼睛受到刺激后,大脑对事物的感受辨别过程。往往只需要瞬间,身体与形象就会完成相互渗透,触感与视觉也会完成的融汇和混合,将客观的事物的物理性转译并传输到人的主观身体感受之中了。

在丝毫没有察觉的状态下,“视觉的触觉”传达的意象超越了叙事,这种意象又完全来自每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之中。棉花的这种视觉触感中的温暖就是这样吧,也许真的混入了我们对动物的绒毛所带来的温暖吧。


那年在芬兰,听当地人讲过一个很凄美的神话故事,传说有一种植物,旁边总是有一只小羊羔执着的啃着它的叶子,夜以继日,认认真真的,直到叶子被啃光自己被饿死,小羊羔的身体会变成白色的“羊毛”,供人们来采摘。那个“羊毛”裹在身上,和羊毛一样暖和,而且还可以拉成很细的线,进行各种形式的编织。

最早的棉花就是被人们称为“树上的羊毛”。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世纪,,在游历过两河流域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西罗多德,就提到过在身毒国(就是古印度)生长着一种长有“羊毛”的树,每到收获的季节,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的羊群。


那一片片的羊群终将会变成更纤细的样子,纤细到如根根发丝。这发丝又被捻成了一根根的棉线,在织成棉布,就这样,那像一朵朵棉花糖的云,被变成了一片片能透彻光亮的薄片了。

入冬之后,家里的棉衣,千层底的棉鞋,厚实的被子,都是棉花一片一片絮成的。偶有几丝棉絮从衣角的缝隙中冒了出来,顺手揪下来,放在手心里,能摩挲好久。妈妈会特别收集这些细碎的棉絮,捻成个棉绳,做成灯芯。


前几年和鲁大姐一同琢磨的一条毛巾,就按这个逻辑来尝试的。通过日晒,让棉花好好的保留下阳光的味道,采用强弹弱梳的方法,尽量保留棉花的蓬松度和纤维不被破坏,然后用手顺着纤维扭转成棉绳,再用木锭缓缓抽纺成纱,退合成线,这时候,棉线的粗细机理自然随机多变,纤维因强弹而变得横竖弯曲,经纬织造而形成了诸多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气室,使毛巾变得蓬松度非常好,吸水率也特别高。放在手里, 软软的,带着一种来自于田野深处看不见的馥都的香,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再次铺面而来,真的就像托着一片棉花。


虽然从毛巾、衣物,甚至是我们用的纸币,生活中的棉花,早已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甚至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棉织物给我们带来的那些温暖,以及棉线上独有的,带着摩挲质感的柔顺与舒适,让我们想到它本来的样子,最初的味道时,依然会在意识中被唤醒,隐约地浮现出来。

这种体验与感知,我们无法用准确的概念去表达,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借用它去表达我们的情感。温暖、冰冷、光洁、粗糙、木纹、金属……不同材质的器物,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触觉的,还能够触发我们记忆中其他的感知片段。

结婚那年,老岳母特意请弹棉花的师傅,弹了八斤棉花,亲手为我们做了两床婚被。我们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羽绒被,可老岳母执意要让我们用这个,也许是她担心羽绒被不够“暖”吧!


龙凤呈祥的缎子被面上,细密的针脚规整的排列着, 每个被角都45度严丝合缝的对齐着。按着老理儿,婚被要做成六斤或者是四斤的,取“四平八稳或是“六六大顺”之意。婚被的被角也要缝成斜的,应该是谐音“谐”字,预示着和谐和睦,而每一个被角也都缝了两枚铜钱,一共缝上了八枚,寓意着家庭财运兴旺、财源滚滚。

婚被也不能在被芯上面直接套被罩,而是要有里有面,就是有被面和被里。缝被面和被里的时候,也必须一线到头,中间不能断线,不能接线,不能结线疫瘩……。

一切都按着说道儿,按着规矩运行着。礼儿多,讲究和规矩就更多。这个礼儿,就是基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现实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情感,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符号的内在秩序。

生活中蕴含着情感,而情感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道德和价值在生理上的一种生理评价和体验。当特定的行为被赋予了某些情感,就会衍生出特定的形式,而这个形式会依据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所形成的价值感,创造出约定俗成的、固化的符号秩序,形成完整的共享符号系统。符号系统虽然与真实发生关联,却指向了更深层的意义。这样,符号自循环系统也就代替了符号对真实世界的表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蓬松的棉花、细细的线和密密的缝应该就是被赋予了意义的符号系统,而这一切就是在老岳母心中那一直挂念的“暖”吧!符号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却充当着价值判断的标准。行为不断的重复,情感也不断在被累积,被无限的放大着,逐渐叠加升华成,足以符合我们自身逻辑的意义。

当器物所隐含的东西超过显而易见和直接的意义时,就可以说具有象征性,而且它有个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谁也没法替代这层面下正确的定义,也没法作充分的说明。软绵绵的棉花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作为情感、物体和象征,棉花成为人类赋予它的全部想象,而此想象全体,又始终在无限伸延之中。

一个可持续的精神世界能够解释所有事情的意义。而一个精神世界以何种意识为本,决定着一切意义如何被解释。赵汀阳老师的这段话,把这种关系描述的非常清晰。

多谢大家的关注,我们的新书已经出版。

我们的研究和写作还会继续,虽然路一定很远,一定很长。我们也愿意继续分享我们的迷茫和走出迷茫的那种快乐,分享我们所能看到的值得珍惜的一个个日常,以及它们生长出的世界......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们一起看到。看到那个看不见的日常。 期待一起相聚,一起寻日用之道,一起发现日用!

发现日用:https://item.jd.com/10122723675768.html

日用之道:https://item.jd.com/10122721588242.html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