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之际,法国军队作战,先后经历了由攻转守、由守转攻等多次转换。
战事变换之际,法军又伴随着四次换帅的惊险经历,最终实现逆风翻盘,打败德军的壮举。
先后执掌帅印的将领,分别是霞飞、尼韦尔、贝当与福煦4人。
读法国史的时候,我也很是怀疑:法军正与德军鏖战,临阵换帅,而且换的如此频繁,难道不怕战局崩盘吗?
了解其中的过程,我先从第一个人物说起-一战法军首任统帅-霞飞。
霞飞堪称法国进攻学派的“扛把子”。
战事初起,他便率军已经拟定的进攻计划,直接攻入德国境内。
然而,他在入侵德军的时候受阻,德军却依循施里芬计划,不仅在法国本土长驱直入、一路“狂飙”,甚至有切断霞飞退路的趋势。
霞飞审时度势,知道自己如果再不撤兵,就有遭“团灭”的风险,他只得率领数十万大军往法国本土回撤。
这一仗,霞飞的战略构想彻底彻底失败,按理来说,他的职业生涯已经到头了。
但问题是,霞飞虽然出师不利,但却带回来了法军主力。
而他本人,非常冷静地指挥着法军撤退,属下一个个急得快哭了,他每天该吃吃,该睡睡,该退军就退军。
霞飞回国后,手中仍握有重兵,何况,他在法军中的威信尚在,法国高层为了应对眼前的危局,并没有将他“一撸到底”,反而让他暂时执掌法军的战事。
在德军将要进攻到巴黎的时候,老将加利埃尼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德军第1集团军孤军深入,若是法军趁机反攻,会有才出其不意的效果。
加利埃尼的建议本身没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他和霞飞之间的关系-二人“不对付”。
一开始霞飞是不愿意配合的,但当加利埃尼发飙后,霞飞反而清醒了。
法军突然全线反攻,德军猝不及防,几乎被打得“怀疑人生”。
此战之后,法军这才有了反抗德军的勇气,随着英国的援助,暂时稳住了战线。
接下来,要说的是继任元帅尼韦尔
尼韦尔是炮兵领域的“专家”,他对法国炮兵的威力深信不疑,当然,要说常规武器法国人干不过德国人,但法国的重炮,确实要比德国人强上那么一点。
不过,也仅仅是一点而已。
霞飞后率法军分别在索姆河和凡尔登,与德军对峙,双方陷入“拉锯战”,打得难解难分。
霞飞既无法突破德军防线,也无力撵走德国入侵法国的领土。
而法军伤亡惨重,法国政府罢免了霞飞,让更有主意的尼韦尔“登场”。
尼韦尔掌权,他的策略简单粗暴,就是凭借法国大炮之力“硬刚”德军防线。
他调集了7000枚多门大炮,率领法军精锐向德军阵地发起冲锋。
哪知德军早已调整防线,且防御工事更为坚固,法军炮兵的威力大打折扣。
想当初,霞飞因法军伤亡过重而被免职,如今尼韦尔的进攻不仅未能突破德军防线,反而让法军在短短数日内便折损数十万将士。
法国高层又岂能容忍他这般“神操作”?
尼韦尔落得个被撤职的下场,也不意外。
第三位扛起帅旗的,是贝当
贝当其实已崭露头角,霞飞和尼韦尔担任统帅的时候,这小子一直干的不错,虽说让他打进攻的硬仗不行,但是防守他在行啊。
早年他还年轻的时候,因为资历尚浅,没入霞飞、福煦这些老将的“法眼”。
而且,因为他坚守防御为主的军事理念,与福煦、霞飞等人的进攻学派的主张“相左”,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但是,一战战争出现,是金子就会发光的。
面对德军凌厉的攻势,他贝当比别人抗的更久,抗的更硬,他就出彩,他就能被人记下。
此前,霞飞和尼韦尔都力主进攻,却接连“翻车”。
特别是尼韦尔自残式的进攻,差点惹得法国军队哗变。
此时,法军军心摇摇欲坠,急需一位能稳住阵脚、力挽狂澜的“大神”出手。
贝当的防御之神的威名已经在战争中打了出来,而且是对待士卒,是出了名的好,所以让贝当收拾“烂摊子”,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第四位要说的,是福煦
贝当上任后,大幅改善军饷待遇,法军的军心总算被稳住了,防线也稳固了下来。
但问题是,人家德国人现在是在法国领土上“撒野”,法军一味龟缩防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时间一长,法国高层也意识到,必须换一位能主动出击、扭转战局的“战神”。
就在这时,法军珍藏的宝剑福煦“闪亮登场”了。
其实,福煦能得到这个机会,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很受英国人的“喜欢”。
咱们前面说的都是法、德之间的“打架”。
实际上,战争中的英、法是盟友,英国也派兵支援法国。
所以当时在法国境内与德国人对抗的,还有英国盟军。
英国人自恃为“救法国的人”,未必瞧得上法国人(毕竟前期败得太丢分了)。
要知道,英法很早之前就是世仇,让两军放下戒备当兄弟,恐怕还真需要时间?
所以双方矛盾由来已久,全靠两国高层从中“和稀泥”,才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战场上,一旦英国人有难,法国人未必会“两肋插刀”、全力相助;如果是法国人遇险,英国人也可能会“作壁上观”、权衡利弊。
所以,两军始终未能真正做到真正的默契配合。
英法跟德国有一次大战,德军攻势很猛,英军陷入苦战,急需法军支援。
可当时法军将领各怀心思,很少有人愿意出兵相助。
关键时刻,福煦以大局为重,率部驰援英军,这才让英国人少遭了很多罪。
有这种大局观的盟军将领,英国人当然是爱得不要不要的。
更何况,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已经日渐疲态,急需要英法两军协力,彻底击溃德国防御。
此时,能选一个整体调度的将军,福煦“实至名归”。
福煦执掌帅印后,一度成为英、法等盟军的总指挥。
在他的调度下,英法联军几乎解决了内部矛盾,战斗力直线飙升,他突破兴登堡的防线,德国彻底战败,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