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被攥出湿印子,
橡皮擦破了纸,
歪歪扭扭的“鸟”字少了一点,
妈妈手指敲着桌面,“再写五遍!”
孩子泪水蓄满眼眶,
十分钟只写了3个字。
快上二年级了,
生字还是一塌糊涂,考10个,错5个。
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画,
再不就是同音字、形近字弄混淆。
“为什么‘鸟’比‘乌’多一点?”
“怎么区分‘礻’和‘衤’啊?”
“‘鼠’的笔画太多了,我记不住!”
6年前我被孩子问到这样的问题,
身边的大多家长是让孩子反复写、重复记。
但这个方法,我家孩子有点排斥,
耗费大量时间,记忆效果仍不理想。
为了不消磨孩子的识字积极性,
我只能另辟蹊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
我开始尝试通过阅读来帮助孩子识字。
从亲子共读过渡到自主阅读,
我们用了3个月,识字量噌噌涨。
四年级我们预习的时候,
我发现很多生字孩子都认识。
这就归功于之前阅读的积累。
之前有家长问过我读什么、怎么读。
我觉得要遵循3个原则:
01 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
这个很重要!
就像孩子爱吃米饭,
家长只准备馒头,
回头还怪孩子吃得少。
孩子不是很喜欢吃的东西,他能吃得多嘛?
阅读也是同理。
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内容,
读的时间长就是变相地折磨,
反倒容易消磨孩子的读书兴趣。
所以,准备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就很有必要。
02 内容不要太长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专注时间可能在15~20分钟。
最开始,我安排短故事,
一个故事几分钟就能读完。
内容简短的故事往往情节紧凑,
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会不自觉地记住故事中的生字和词汇,
从而达到识字的效果。
另外,
内容简短还方便家长进行多次重复阅读。
每一次的阅读,
都是对孩子记忆的一次强化。
通过不断地重复,
孩子对生字的印象会越来越深刻,
记忆也会越来越牢固。
03 一定要有讨论的点
阅读带动思考!
在阅读的前期,我们要引导孩子思考。
不然你会发现,孩子读了很多书,
遇到问题时没办法,想表达时没话语。
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爱动脑的习惯,
还可以为各学科学习打下“善于钻研”的基础。
怎么讨论、讨论什么呢?
比如我和孩子读《超好玩的大语文》时,
里面有一篇《小青虫的梦》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致是:
小青虫因为外貌丑被蟋蟀嫌弃,但它坚持听音乐,最终在音乐中破茧成蝶,得到蟋蟀的喜欢。
故事虽短,但讨论的点很多,例如:
小青虫有哪些优点
坚持不懈、有自己的爱好、勇于追求梦想。
小蟋蟀有哪些优点
擅长音乐(但它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它以貌取人)。
培养情商:
当小青虫被蟋蟀嫌弃时,
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它有没有放弃?
培养批判思维:
如果蟋蟀从一开始就接纳小青虫会怎么样呢?
读后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觉得小青虫很勇敢,
面对嘲笑也不放弃梦想。”
问问孩子读后有什么想法呢?
当孩子能从故事中获得启发,
他们会更愿意深入思考,
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孩子会在阅读中找到乐趣,
从而主动去探索更多的书籍。
识字不仅是记住字形,更要理解字义。
孩子记不住汉字、很多汉字弄混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阅读少了。
“少”有两点:
01 看汉字的次数少了。
就像我们见到陌生人,
初次见面可能记不住,
但多次见面就会熟悉。
识字也是一样,
第一次记不住是正常的,
多见几次就熟悉了,因此要多读。
02 理解汉字的语境少了。
孩子在不同的语境中见到同一个汉字,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通过多读故事,
孩子能在丰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汉字,
逐渐加深理解和记忆。
比如:【打】字的应用
Ø 妈妈用衣架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敲击,表示物理动作)
Ø 弟弟哭着说“我要打电话给奶奶!”(拨号,表示抽象行为)
Ø 周末我和爸爸打了一下午羽毛球。(进行比赛,表示动作,属于动词用法)
这样,识字不再是枯燥的任务,
而是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
当孩子发现故事的美,主动阅读时,
他们会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逐渐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度。
识字量当然也是噌噌地涨。
当然,别忘了让孩子练习书写!
有句话怎么说:
眼睛会了,手还没会。
勤书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写什么好呢?
可以激励孩子写日记、编写一些小故事、记录动植物的观察日志等。
当他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我会立刻告诉他这个字的写法。
多练习几次,孩子书写的感觉提升了,书写会越写越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