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发动机是汽车的“灵魂”。

一台好发动机,不仅代表着品牌底蕴,更是整台车“高级感”的起点。

声浪、爆发、压缩比、升功率……这些参数,曾是燃油时代的荣耀象征。

但如今呢?似乎越来越少人关心这些了。

因为在越来越多的增程式车里,发动机不再负责驱动、不再调校性能,甚至不再参与驾驶本身。

它的任务,只剩一个:发电。

这让人不得不感慨——

当发动机变成了“发电机”,再好的内燃机,似乎也没啥意义了!



提到这个问题,虽然不愿承认,但事实摆在眼前:

优质发动机,真的越来越没价值了!

就拿最近热度颇高的尊界 S800 来说。

这是一款预售价高达百万的车型,但它搭载的居然是——一台东安的 1.5T 发动机。

没错,连个 2.0T 都没上。

你说它不行?也谈不上。

因为它根本不靠发动机驱动——它是增程式电动车,真正决定动力表现的,是那套电驱系统。

进一步看看配置:

前后双电机、四驱架构,系统最大功率轻松突破 400kW,百公里加速大概率进 4 秒区间。

对于一台尺寸庞大的百万级豪华车来说,已经相当“能打”。



而且还有传闻称,顶配将采用三电机方案,后桥双电机配主动扭矩矢量控制——

操控维度,直接媲美性能电车。

所以你说,它还需要一台好发动机吗?

似乎真没必要。

甚至可以说:发动机太好,反倒成了麻烦。

因为它只是个“发电工具”——功率够用就行,至于振动、噪音、热效率,全都要尽量压低。

越“安静”,越“隐形”,越不打扰电机的表现,才是优点。

否则,增程器一启动,噪音震耳欲聋,那才叫得不偿失!



再说驱动效率,就更没可比性了。

你费尽心思搞出一台热效率 44%、振动控制优异、动力响应一流的发动机,结果呢?

别人直接上电机,不调教、不降档、不变速,照样把你甩在身后。

而且成本还更低。

说白了,你百公里省 1 升油,用户能省几十块吗?

可人家电车,百公里 10 度电,跑下来连你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这还只是公共电价。

如果家里有充电桩,低谷电几毛钱一度——那就是“几乎等于不要钱”。

你再怎么卷热效率、卷燃油经济性,到了充电面前,全是白卷。



更扎心的是,曾经最能撑门面的“动力性能”,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没用了。

过去发动机讲究什么?

高转速、大马力、涡轮响应、爆发曲线……

每一匹马力,都是工程师熬夜调出来的;

每一脚油门的线性感,都是靠机械结构一点点磨出来的。

但到了电车时代呢?

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

电机没有涡轮迟滞,没有多档变速,输出直接、线性到极致。

哪怕是家用级别的电动车,加速表现也能碾压大多数燃油车。

而对于性能车来说,多电机的布局,更是开启了“降维打击”模式:

不仅马力大得离谱,扭矩分配还能精准控制到每个车轮。

还能根据路况适时调整,想稳就稳,想炸就炸,完全没有传统机械的拖累。



就拿最近很火的小米su7ultra来说:

综合功率高达1548马力,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最高时速突破350km/h。

这是什么概念?

你得拿出什么级别的发动机才能对标?

V8?V10?V12?

别说造价吓人,就算造得出来,你也摆脱不了两个老问题:

——起步肉。

——输出靠“憋”。

内燃机要升转、要降挡、要找爆发区。

电机只要一脚电门,马上就走,而且是一脚到底,不喘、不等、不解释。

所以你看,再好的内燃机,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说了这么多,倒不是否定“发动机的一切”,而是时代的变迁,摆在了眼前。

这就好比汽车代替马车:

曾经,顶尖的车夫,是市场上的抢手货;顶尖赛马,万人追捧、千金难求....

可如今呢?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本看不到了!

说到底,很多东西,并不是它不够好。

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

昨天的优势,总难和今天的趋势所抗衡,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