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报道称北约高级官员、美国海军中将肖沙纳·查特菲尔德突遭解职,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关注。
《华盛顿邮报》尖锐指出,这是特朗普现任政府正在进行的高级官员“清洗行动”中的最新进展。事实上,这场自上而下的权力重构运动,正在深刻改变美国政治生态的运行轨迹。
在特朗普不足百日的第二任期内,五角大楼接连遭遇人事地震。继国家安全局局长蒂莫西·霍于4月3日离职后,查特菲尔德成为又一位黯然退场的高级将领。对美国海军而言,在查特菲尔德被撤职前,首位女性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莉萨·弗兰凯蒂也已遭解职。
“政治新闻网”提到,除了蒂莫西·霍和莉萨·弗兰凯蒂,特朗普在2月的“清洗行动”中还解雇了美军参联会主席查尔斯·布朗、空军副参谋长詹姆斯·斯莱夫等人。
这种高频人事震荡绝非偶然。回溯特朗普首个任期,其内阁成员平均任期仅为21个月,远低于奥巴马政府的32个月。从司法部长塞申斯因"通俄门"调查遭"温和驱逐",到国防部长马蒂斯上演"礼貌告别",再到白宫幕僚长凯利戏剧性造访五角大楼——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共同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人事筛选网络。
政治学家凯瑟琳·泰勒的研究揭示出明确规律:特朗普解雇官员的概率与其政策主张受到的阻力呈正相关。当劳工部长佩雷斯公开反对贸易保护政策时,其办公室在三天内被清空;而坚定支持边境墙建设的司法部副部长罗森斯坦则在任满六年后才低调离职。
白宫西翼电梯间流传的黑色幽默,恰是这场权力重构的缩影:"晨会前背诵总统推文关键词"已成为官员的生存必修课。这种非正式的效忠测试逐渐演变为制度化的审查机制。前白宫通讯主任霍普·希克斯披露,所有政策文件必须通过"推特兼容性检测",任何可能引发总统不满的表述都会被红色标记。
在联邦机构层面,异化现象更为触目惊心:环保署技术官僚被迫用商业话术包装环保政策,卫生部门官员被迫参加"透明政府研讨会"以规避调查。这种系统性改造使得政府部门逐渐偏离专业轨道,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这种权力驯化在司法领域达到危险临界点。当特别检察官米勒启动"通俄门"调查时,特朗普直接在社交媒体发布"解雇令"截图,公然将司法程序置于个人意志之下。
尽管司法部法律顾问办公室连续七次驳回总统越权指令,创造了美国法治史上的新纪录,但前FBI局长科米在国会听证会披露的"通俄门备忘录",已然暴露出行政权侵蚀司法独立的制度裂缝。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官僚体系的价值观嬗变上。某匿名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现在选拔驻外大使的标准已从专业背景转向社交媒体影响力,"会发推特的咖啡师比职业外交官更有优势"。这种扭曲的用人导向正在掏空美国国家治理的专业根基。
特朗普政府的"清道夫"式行动,表面看似混乱无序,实则遵循三条清晰的权力逻辑链条:
1、权力闭环的终极构建
在特朗普的政治哲学中,政府机构仅是推行个人意志的工具。当前代理司法部长萨利·耶茨拒绝执行旅行禁令,立即遭到解职;前国务卿蒂勒森对"通俄门"调查态度暧昧,便被闪电踢出内阁。这种"顺我者昌"的筛选机制,最终在2020年大选前形成"影子内阁"——由律师团队直接指挥的37个政策小组,完全绕开传统官僚体系运作。
2、舆论战场的防御工事
特朗普团队深谙"注意力经济学"精髓,将人事任免转化为舆论攻防武器。解雇蒂勒森的消息特意选在福克斯新闻收视高峰时段放出,前白宫幕僚长普里伯斯的离职声明更是通过总统个人推特突然发布。
这种精心设计的"事件营销"策略效果显著:有关数据显示,2017-2020年间白宫引发的媒体报道中,人事变动话题占比高达63%,成功转移公众对政策失误的审视焦点。
3、制度弱化的实验场
特朗普对联邦机构的系统性削弱具有示范效应。当前环保署署长普鲁伊特因隐瞒调查数据被撤职,该机构的技术决策权实质上遭废止;解雇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后,特朗普便越过副手直接部署军事行动。
某前白宫预算官员控诉:"现在每个联邦雇员都带着隐形摄像头工作,专业判断要让位于政治正确。"这种"去专业化"操作,正将百年官僚体系逐步改造为行政傀儡。
特朗普的权力重构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强化了特朗普的核心基本盘,使其大选筹款中大部分来自"铁杆支持者";另一方面却导致联邦机构运转效率大幅下降,据布鲁金斯学会统计,在其任期内关键岗位空缺率达31%,创历史新高。
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权力游戏,暴露了民粹主义对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侵蚀本质。当"忠诚度"取代专业能力成为用人核心标准,当行政指令可以随意践踏制度程序,美国引以为傲的"文官中立"传统正遭遇立国以来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