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不少人讨论,说特朗普被中国逼得没办法了,感觉这几天他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说话都开始讲道理了。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根据。

说起特朗普跟中国的恩怨,那就得从2018年讲起。那时候他刚当上总统没多久,就开始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不爽,觉得美国吃了大亏。于是他拍板搞起了贸易战,核心招数就是加关税,想逼中国在贸易上让步。当时他的口号喊得特别响,说“贸易战好打且易赢”,底气十足。

2018年3月,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全球都受影响,但矛头明显是对着中国。同年7月,美国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了25%的关税,中国立马反击,对等值的美国商品也加了关税。到了9月,美国又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货加税,从10%起步。这节奏看着就像是“你不服我就干”的架势。

特朗普的想法其实不复杂。他觉得中国靠出口赚了美国太多钱,贸易逆差太大,得治治。于是他用关税当大棒,想让中国改改经济政策,比如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啥的。当时他还挺自信,觉得自己能速战速决,把中国逼到谈判桌上。

但事情没按特朗普的剧本走。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反击起来一点不含糊。每次美国加关税,中国就立刻还击,针锋相对。比如2018年7月那次,美国加了340亿的关税,中国马上对美国大豆、汽车这些商品加税,目标还挺精准,直指美国中部农业州的命脉。



到2019年5月,特朗普觉得谈判进展太慢,又把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0%提到25%。中国这边也不示弱,6月就对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了关税。这下子,双方算是彻底杠上了。全球供应链被搅得一团乱,美国的农民和制造业也开始叫苦。农民的大豆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发霉;制造业因为原材料成本涨了不少,利润被挤得没剩多少。

这时候,特朗普的压力开始大了。国内经济数据不好看,华尔街的股市也老是红灯闪烁。道琼斯指数动不动就跌个几百点,投资者都慌了。加上2020年大选越来越近,他得想想怎么稳住局面。

到了2019年,特朗普的调子好像变了点。5月的一次采访里,他突然说美国在关税谈判中会“非常讲道理”,还喊话有意向的国家赶紧跟美国团队谈。这话跟之前“贸易战易赢”的豪言比起来,明显软了不少。外界都猜,他是不是扛不住压力了?

其实这变化也不是没来由。贸易战打了快两年,美国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农民嚷嚷着要补贴,制造业抱怨成本高,消费者买东西也贵了。国际上,盟友的态度也不咋热乎。欧盟和日本都忙着跟中国搞好关系,没人愿意陪美国硬刚到底。特朗普的团队估计也看出来了,再这么耗下去,选票可能都保不住。

2019年6月,大阪G20峰会是个转折点。特朗普跟中国双方同意暂停加新关税,重启谈判。会后特朗普还挺乐观,说对谈判前景“非常有信心”。这态度跟之前比,确实有点不一样了。10月,中美又宣布搞了个“第一阶段”协议的框架,中国答应多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货,美国也把部分关税从15%降到7.5%。2020年1月15日,这协议正式签了,特朗普在白宫乐呵呵地说这是“历史性突破”。



但这协议真有那么厉害吗?其实没那么神。经济学家算了算账,发现它并没解决啥大问题。中国多买2000亿美元的货听着多,但落实起来难。2020年新冠疫情一来,全球经济都瘫了,中国采购量只完成了58%,远没达到目标。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这些核心矛盾,也没啥实质进展。美国这边虽然降了点关税,但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25%关税还在,贸易战的基础没变。

再说特朗普,他签完协议没多久,就把注意力转到疫情上了。2020年初,他开始猛批中国,说疫情是“中国病毒”,又把气氛搞僵了。贸易战的事儿被疫情一冲,热度降了不少。

2020年对特朗普来说真是雪上加霜。疫情把美国经济整得够呛,失业率蹭蹭涨,医院挤满了人,街上还闹起了抗议。贸易战这时候已经不是啥热门话题了,老百姓更关心能不能保住饭碗。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还想拿贸易战说事儿,但选民压根不吃这套。

11月的大选,他输给了拜登。结果出来后,他还不服,闹了好一阵子。2021年1月国会大厦那场骚乱,直接把他的形象搞砸了。1月20日,他灰溜溜地离开白宫,总统生涯就这么结束了。

特朗普走了,但贸易战的影响还在。拜登上台后没急着取消对华关税,反而留着大部分,继续观察。他跟特朗普不一样,更喜欢拉盟友一起干,比如跟欧盟搞了个暂停关税的协议,显得比特朗普会来事儿。

回头看,特朗普的贸易战没达到他吹的大目标。中美贸易逆差还是老样子,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多花了不少钱,农业和制造业也吃了亏。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一闹,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正视贸易规则的问题,算是个意外收获吧。

那为啥有人会说特朗普被中国逼得没办法,变得“讲道理”了呢?其实是这么回事儿。贸易战打了几年,中国没像他想的那样服软,反而硬扛到底。美国这边损失不小,国内压力又大,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从“硬刚”到“讲道理”,不是他突然转性了,而是现实逼得他没法不低头。

2019年那几次表态,比如G20峰会后的乐观发言,还有“第一阶段”协议的签字,都能看出他想缓口气。但这不代表他认输了,他还是嘴硬,说“美国利益至上”。只不过这时候,他的话听着没那么冲了,多少有点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思。

说白了,特朗普跟中国掰了几年手腕,没占到啥大便宜。中国反击够狠,美国自己也伤得不轻。到了后面,他不得不收着点,说话也比以前圆滑了。有人觉得他“变了个人”,其实不是性格变了,是形势逼得他得换个玩法。贸易战这事儿,没谁是真赢家,特朗普想靠关税把中国摁住,最后发现自己也疼得够呛。

这几年的事儿证明了一点:全球经济这盘棋,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特朗普再牛,也得面对现实。咱老百姓看这热闹,也就图个明白,知道国际上这些博弈,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在说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