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枪响,再次点燃了印巴之间本就紧绷的神经线。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附近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
那起袭击事件是该地区25年来针对平民的最严重袭击事件。
远在沙特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迅速做出反应,提前结束原定行程回国,并于23日晚与高级安全官员举行紧急内阁会议。
会后,印度高层宣布了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强硬“限制”措施,包括暂停执行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与巴基斯坦的水资源共享。
关闭印巴之间印度一侧的阿塔里综合检查站,切断两国间所有交通联系。
禁止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SVES)签证前往印度,此前签发的SVES签证均视为已取消,目前持该签证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等。
尤其是停止对巴基斯坦的水资源供应,影响最为重要。
那不仅直接切断了巴基斯坦约80%的农业灌溉水源,影响到其23%的农业产值及37%的就业,更是对居民用水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面对印度的强硬举措,巴基斯坦也没有沉默。
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于4月24日批准了对印度指责及报复措施的有力回击。
巴基斯坦宣布即日起对印度关闭领空,不允许所有印度拥有或印度运营的航空公司航班通行。
暂停与印度的一切贸易,包括通过巴基斯坦与任何第三国之间的间接贸易等。
尤其是针对切断水源问题,巴基斯坦将其定性为“战争行为”。
巴外长达尔警告称:“如果我们的平民不安全,那么印度平民也不会安全”。
国防部长阿西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巴基斯坦对和平持开放态度,但绝不会在面对挑衅时软弱退让。
他警告称,如果印度胆敢对巴方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将以同等力度予以还击,绝不手软。
随着印巴冲突的迅速升级,印巴双方甚至都开始了积极的军事部署。
西方商业卫星图像显示,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打击群接近果阿基地,可能靠港整顿补给,随后执行针对巴基斯坦的威慑行动。
巴基斯坦也进入战备状态,空军加强战斗值班,歼-10C战机频繁演训,应对印军可能的突袭。
那么,两者之间的军事力量到底如何?真干起来,会怎样?
相关资料显示,在印巴军事对抗中,印度在海军力量上占据明显优势,拥有两艘航母和更多的驱逐舰及潜艇。
然而,巴基斯坦通过引进中国的军事装备,特别是歼-10CE战斗机,显著提升了空军战斗力,使其在空战中具备一定的抗衡能力。
此外,巴基斯坦的核力量与印度相当,拥有130-165枚核弹头,并具备三位一体打击能力。
在海军方面,巴基斯坦依托8艘054A护卫舰和3艘“阿戈斯塔90B”潜艇构建了反介入体系,能够对印度港口实施饱和打击。
由此可见,尽管印度在军事规模上占优,但巴基斯坦凭借中国装备和自身的战略布局,具备一定的防御和反击能力。
正因如此,面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态度,印方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尤其是在大战即将一触即发之际,原本第一时间站队印度的美国却并没有表态,使得印方心里更加没底。
为此,印方突然释放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主动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驻印外交使节,通报印巴边境局势。
对于印方的这一操作,外界普遍解读认为,印度此举意在试探各国态度,尤其是想了解,在印方若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时,国际社会尤其是中方是否会持强烈反对立场。
如果反应激烈,印度或许还会有所收敛。
但如果国际社会反应温和,印度的军事行动空间无疑会更大。
要知道印度的野心一直就很大,历史上曾经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有了我国不少领土,另外还一心想占有克什米尔地区。
那么,面对印方的点名,中方的态度如何呢?
4月23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态称,中方注意到印控克什米尔发生的恐袭事件,并对这一暴力行径予以强烈谴责。
郭嘉昆强调,中国一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遇难者家属和伤者致以诚挚慰问。
同时中方也点明了要害,别因为情绪上头做出不理性的动作,关键是要调查清楚事情原委。
也就是说,双方都不要冲动,首先要搞清楚恐怖袭击事间的人是谁,幕后是谁。别还没闹清楚问题,就开始准备动手了。
这一点名的背后,其实是对印方的谴责,不要因为历史上的积怨和内心的小心思,借题发挥,搞大事情。
事实上,印巴两国之间长期存在历史积怨,但事实已经多次证明,武力冲突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但始终支持地区和平与稳定,呼吁双方通过对话与协商妥善处理分歧,避免局势失控。
读者们,关于“印巴冲突事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