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宜昌半程马拉松230组别官方配速员工作圆满完成任务!这次继续担任‘兔头’,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有缘赛道再见!”2025年4月13日中午,和往常一样,李素萍离开赛道,做好统计,整理好装备,交待完工作,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便默默离开了现场。


54岁初次跑马”

今年62岁的李素萍,被跑友亲切地叫做“素姐”。

“我54岁才第一次跑马拉松。”李素萍说。

不过,尽管54岁才第一次跑马拉松,她的跑龄却足有30年。她从小就爱运动。羽毛球、游泳、骑车、爬山……她擅长这些,她也喜欢这些。不过,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她尤其钟爱跑步。没有人督促逼迫,也不需要苦行僧一般坚持,每天天蒙蒙亮,她都会出门跑步。

只不过,后来她工作、恋爱、结婚、生女,那个曾经天不亮就开始绕城跑步的少女,那个总是轻而易举便能在各个运动项目中拔得头筹的女孩,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依稀。尤其在诞下女儿后,她的身体一度变得脆弱不堪,令她几乎忘了自己曾是一个多么热爱运动的人。

为了康健身体,也为了培养女儿的品格韧性,她带着女儿重新开始跑步——那是她所能想到的最便捷的锻炼方式。每天三五公里,时间充裕就跑个八九公里。慢慢地,跑步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刚退休时,李素萍的跑步日常

“那时候真没有想过马拉松。觉得那都是年轻人做的事儿。”直到2017年,架不住朋友几次三番的“怂恿”,她决定报一个半马赛事试试。“朋友太热情了,不好拂了面子,就想着去体验一下马拉松的氛围。”她说。

就这样,54岁的她,手持一台自拍杆,站在了远安田野马拉松的起跑线上。她最终以1小时58分完赛。当别人告诉她,这个成绩是许多跑友拼命努力才能得到的时候,她很意外。“看来我还不错。”她想,“马拉松也并没有我想得那么难嘛!” 当即决心尝试“全马”。同年,她还是手持一台自拍杆,在武汉马拉松上以3小时48分完成了自己的首场“全马”。

几十年前那个天不亮就“嗖”一下从被窝里爬起来、兴冲冲地出门跑步去的小姑娘,回来了。


“别人能崩,可‘兔子’不行”

2018年,在跑友的推荐下,她报名参加了某场赛事的“官兔”并顺利当选。那是她第一次担任配速员。

起初,在赛道上奔跑的感觉,让她觉得很兴奋很自豪,甚至很有一种舞台感,可当她看到身后紧紧跟着的一群选手,听到耳畔传来的跟自己同样频率的整齐脚步声——那都是想要实现“小目标”的跑友,她被深深触动了,所有的兴奋感,在那一刹那都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们对我们就是毫无保留的信任。都是大众选手,都是挤出时间来跑步、来比赛的,他们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要付出很多很多。将心比心,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完成任务,绝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有过那样一次经历后,她开始思索跑马拉松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一个看起来没有尽头的、对PB的追求,还是帮助或带动更多的人去达成心愿、帮助或带动更多的跑友感受到马拉松的乐趣?她选择了后者。担任“官兔”时收获的来自陌生人的信任与善意,让她感到满足、感到快乐,而那是其他任何事都无法给予的。

“还有一点,我属兔,这大概是天意。”李素萍诙谐地打趣。属兔的她决心好好当一只“兔子”。从此以后,这一声“素姐”,变得无关年龄,关乎信任。

从2018年第一次担任配速员至今,七年有余。这七年间,她总共担任了32次赛事的官方配速员,在2023年——她的第五个本命年——更是创下连续12次担任官兔的个人纪录。以至于只要看到她出现在配速员的队伍中,无论是选择跟跑的跑友,还是同组别的其他配速员,便都知道:“今天这把,稳了!”



2024年官方配速员的经历一角

当然稳。

不仅配速稳——打开她的配速数据,每公里的均配正负误差都控制在5秒及以内、每五公里则控制在5-10秒;状态也稳——高温暴晒也好,凄风冷雨也罢;不管赛道崎岖起伏,还是单调枯燥,哪怕在同组其他配速员先后跑崩取下官兔标识退出队列的情况下,孤身一人的她也能恪守着应有的配速,圆满完成任务。



以“稳”当先,将误差控制在5-10秒

“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很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李素萍说,而正是这种钟爱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她用一种近乎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大部分跑友都是在收到当选“官兔”通知的时候才开始训练需要的配速。但她不是。在下定决心竞选配速员的当天,她就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只有这样经年累月的刻意训练,当自己上场的时候,才能不辱使命。”她说。

因为稳,所以她常常被选为“兔头”,也就是全部配速员的负责人。听着光耀,却并非“美差”。“官兔”本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兔头”肩上的担子更是沉上加沉——装备认领、配速确认、节奏安排,琐碎繁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身为“兔头”,并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统筹或者联络,而是要把所有兔子的责任都系于一身。别人可以出错,但是她不能,权力极小,责任极大。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切换到比赛的状态,如何通知联络,如何规划安排,突发状况怎么调整,备选方案怎么制定,这一切都是对应变力和调控力的极大考验。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23年厦门马拉松。高温、闷热、潮湿。许多外地——尤其北方跑友完全不能适应,不是中途弃赛,就是“崩”得一塌糊涂,有一组的‘兔子’几乎全员崩盘。”尽管已经过去两年,再度提及时,她还是心有余悸。“这对我来说也是一记警钟。如果比赛当天高温或下雨怎么办,其他跑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是我们‘兔子’不行。”她说。

她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训练日志,不仅包括配速员最基本的配速练习,还有针对全国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状况设置的专项训练。

在确定参加某场赛事后,她会仔细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并一再咨询当地跑友的日常衣着和应对措施,然后据此写下满满当当几页文档,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都列举出来。她的小本本里,不光有计划A,计划B,还有计划C。“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吧!毕竟我们是要对跑友负责的。”她说。


写满了计划的马拉松日志


“陪伴与照亮,

别样的陪跑体验

2025年3月30日,华中区第一届女子半程马拉松在枝江举办。主场作战,许多本地跑友都跃跃欲试,决心要在家乡跑出点成绩来。可李素萍却没有。她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戴着兔子耳朵带着跑友们安全完赛,她选择了一个她觉得更有意义的身份——黑暗跑团的陪跑志愿者。

她再一次选择成为黑暗跑团的陪跑志愿者。这是她第五次成为陪跑志愿者。




黑暗跑团志愿者荣誉证书(部分)

2019年武汉马拉松,经过朋友推荐,她成为“黑暗跑团”的视障跑者陪跑员。“我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伟大啊,什么荣誉啊,都没有,我就把那当作一次特殊的‘兔子’,一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以前服务的是一群人,现在服务的是一个人。但跑过之后,才真是打从心底敬佩‘黑暗跑团’这群人,还有我们的视障跑者。”

“太不容易了!”回忆起第一次当陪跑员的经历,李素萍仍旧激动不已。过去,她一直认为,是陪跑员在帮助视障跑者,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与视障跑者的沟通过程中,李素萍惊讶地发现,他们对美的感知、对跑步的领悟不仅没有因为身体受限而变得片面或单一,反而拥有不输于正常人的敏锐和学习能力,他们在奔跑过程中的只言片语,就能将一种我们平常感受不到、或者被忽略掉的情感和认知传递给我们。

“这是我们在独自完成一场赛事的时候,完全领略不到的风景。那条橙色的陪跑绳,就像是一根导线,陪跑员通过它传递不计回报的爱心,然后从视障跑者这里获得一种蓬勃生命力的反馈。”李素萍说。

李素萍爱上了这个团队,也爱上了视障跑者陪跑员的身份。她比从前更加稳了。渐渐地,她成为视障跑者心中的定海神针。

李素萍担任视障跑者陪跑员

3月30日清晨,当她第五次握着那根橙色陪跑绳,站在家乡熟悉的赛道上时,身边站着的是半马PB2小时23分的视障跑者宋普桥。听说枝江的赛道平坦,他特地报名,希望能在这里刷新PB,跑进2小时20分。

当他知道自己的主陪跑员是素姐的时候,他心里是稳的:“有素姐在,一定没问题。”

而李素萍的心里,依然是稳的。她的稳,就来自于那么多年的陪跑经验,以及那个珍藏的小本本,里面记录了如何与视障跑者交流沟通的种种细节。什么时候需要拽紧陪跑绳;要提前多少米、多少步提醒路线变化;如何观察视障跑者的身心状况;如果视障跑者出现沮丧、害怕或是想要弃赛的时候,自己要如何应对——是果断停下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往前……

此次“枝马”的赛道是李素萍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熟悉路线。多年经验使然,在与视障跑者的沟通上,她也已轻车熟路。唯一的问题就是她需要给其他几位第一次担任陪跑员的跑友培训。他们并未接触过视障跑者,无论是路况提醒还是沟通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盲区。比如陪跑员不能与观众互动,要全神贯注的做陪跑——关注陪跑绳,提前做好补给、观察视障跑者的状态等等。

视障跑者的安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因此,陪跑员需要全程大声喊话:“借过借过,有视障(盲人)选手通过,谢谢!”往往一场赛事下来,嗓子都喊哑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让视障跑友觉得自己是被帮助的一方,一定要记住,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共同完成的比赛。他们才是主角,他们才是明星。”李素萍说。


李素萍(右一)带宋普桥(中)在枝马

李素萍是这样说的,她也是这样想的。

她曾见过半途放弃陪跑,选择自己去冲成绩的陪跑员,她深知“视障跑者陪跑员”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背后,是陪跑员对视障跑者强大的同理心,是陪跑员始终如一愿意自我牺牲、甘做绿叶的坚定信念,是陪跑员能积极应对种种突发状况、陪伴到底的坚韧毅力。

她始终认为,一场马拉松,可以是个人逐梦的舞台,但也可以是互相成就、互相照亮彼此前路的征途。

“都说我们是他们的‘眼’,其实不是的,是他们照亮了我们,是他们给了我们一双全新的眼睛,让我们重新定义了‘看见’二字。”李素萍说。

这一次,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陪跑员的任务,还带着小宋大幅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以2小时12分的成绩完赛。“谢谢谢谢!”跨过终点线后,宋普桥激动不已。“这个成绩我本是计划下半年实现的,没想到提前半年就达成了!谢谢素姐,谢谢你们,谢谢枝江!”



李素萍成功帮助宋普乔达成PB


“稳字诀”

2016年,李素萍的家乡、第一个在民政局注册的跑步组织——枝江市路跑协会成立。在协会会长鲍海龙的多番邀请下,她加入协会并担任协会的副会长。




李素萍组织跑友例跑、外出比赛

在加入协会前,她从未探寻过跑步在赛道之外的意义。她只将日常跑步的行为单纯地视为一次次训练。

可当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跑过白鸭寺公园、东干渠大道五柳公园、丹阳公园、金湖国家湿地公园;跑过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时髦高楼,一起看着晨光抚摸着它们漂亮的屋顶边沿,看着江上的轮渡载着无数为了生活默默坚持的人们一趟趟往返;跑过灰扑扑的老房子,一起感叹它们的老而弥坚、不卑不亢时,她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这座城市已经从父母年轻时奔赴而来扎根的“异乡”变成了自己的“故乡”。

她在孩提时代所看到的那个破旧沉寂的小县城,如今已经变得时髦漂亮,曾经灰扑扑乱糟糟的江边已经绿树成荫,那座尘土飞扬、杂草丛生的体育场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文体中心。她想起学生时代,路边跑步的人们寥寥无几,可如今,水木相依的公园里、健身步道上已挤挤攘攘全是跑者,而自己身处的跑团——本地最早成立、最早得到官方背书的跑团——规模也越来越大。

“我得为这里跑步的人们做点什么。”她想。

从她第一次有了这个念头至今,已有八年。八年时间,她与协会彼此见证。如今的枝江市路跑协会已是省内小有名气的大型社会组织,她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协会的精神支柱。

“素姐,明天路越那边的人过来,辛苦您安排一下”、“素姐,这周六咱们还是组织跑友在江边跑步吧”、“素姐,荆州马拉松要开始了,咱们商量一下大巴和住宿吧……”

一声声“素姐”,一次次信任。副会长李素萍仍旧稳。

管理协会绝非易事。日常运作是琐碎的,它需要管理者尽可能地面面俱到。但很多时候,思虑再周全,也依旧众口难调。为了协会的维系和发展,她没少得罪人。可最终,大家都被她的真诚所打动——“真诚就是必杀技”。

作为副会长,李素萍除了负责组织每日的跑步打卡主题、每周一次的力量训练和例跑活动,还需要组织跑友奔赴外地参加各项马拉松赛事,以及与其他跑团或品牌的推广合作。大到外联协调,小到交通住宿,往往一场活动下来,管理层和组织方说是声嘶力竭都不为过。可是,从未有人听到过她抱怨分毫。

协会的事务需要打理,协会的跑友需要关注。哪位跑友的家里需要帮助了,哪位跑友生病了,哪位跑友受伤了,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悉心安慰,用心鼓励,不厌其烦地陪伴。李素萍将“稳字诀”贯穿在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细节中。

2021年,在一次体检中,李素萍查出甲状腺癌。肿瘤很温和,手术很顺利,预后也很好,然而毕竟损耗了身体,术后还需要长期服药。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从入院到出院,她愣是一声不吭,除了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无人知晓她的病情。可只要喊一声“素姐”,她便又忙活起来。

她的热情与真诚不仅打动了跑友,也感染了丈夫和女儿。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和女儿也开始跑步。他们都同李素萍一样,相比追求成绩,他们更享受马拉松的氛围和跑步本身的乐趣。在丈夫没有去外地工作前,只要协会有活动,不等李素萍开口,便默默开车带着一后备箱的补给前往活动地点:饮用水、电解质水、能量胶、盐丸、时令水果、备用毛巾……默默支持,无怨无悔。


李素萍和丈夫:2020凯乐石跑山训练赛宜昌站


李素萍和女儿:2024武汉马拉松

尤其对健康跑步的理念,她也始终如一坚持“稳”。因为痛心太多因追求成绩过量训练导致腿脚受伤不得不放弃跑步的朋友,所以她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的人健康跑步。

协会每吸收一名新成员,她都要再三强调:日常跑也好,跑马拉松也好,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某一刻的成绩,而是为了让这项运动长久持续。一项能够使人终身受益的运动,才是值得坚持的运动。跑步不是目的,通过跑步收获健康才是目的。

“我今天62岁了,我还在跑,我现在还能保持每个月200公里的跑量,不当‘兔子’的时候,我还能将成绩维系在4小时以内。正是因为我一直坚持健康跑步、科学跑步。我还能一直跑。”她说。





李素萍的马拉松征程和跑量截图

“我跑了三十年步,马拉松也跑了八年,或许成绩不值一提,但我很骄傲的是,我从未因为跑步受过伤。”她说。“如果你真的很喜欢马拉松,那么你应该去享受这份快乐,跑完之后觉得轻松愉悦,而不是为了这件事,去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自己的健康,最后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她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效,曾经跟距离和配速盲目较劲的跑友越来越少,根据自己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跑步的跑友越来越多;因为过量训练导致伤病缠身的跑友越来越少,将跑步视为通往长久健康之路的跑友越来越多。

“很欣慰,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条件允许,我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她说。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作者:张蕊

编辑:西嘉

设计:小春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womenrunning@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