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淮安马,长吁一口气。大风在赛前带来些麻烦,比赛时顺风顺水。下午忙完,心满意足,我便撤退。
我早早确定的行程是先到上海虹桥高铁站,再坐个动卧,睡一晚,次日一大早就到深圳了。两趟车之间,留了28分钟的中转时间,应是十分充足的。
在往虹桥的高铁上,突然听到广播:因大风,列车要控速,预计晚点二十分钟。听得我心一颤,这八成是赶不上下一班车了。找列车长问,刷12306看,晚点时间也在不断变化中。
此时也在盘算“后路”,改签车票行不通,因为其他车次都是售罄;改乘飞机,太贵;住一晚,耽误事。
最终晚点25分钟,那自然是来不及的。去人工柜台,办理退票手续。之后找到了一套最优方案,从虹桥到杭州东,再转地铁到萧山机场,乘次日早班飞机回到深圳。



这一变动,多遭罪、多花钱、多费时间。这仅仅是个人行程因为一个小概率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衍生出的一个问题,火车的话,完赛物资中的液体都可装包带回去;飞机的话,要么扔掉要么托运。
联想到淮安马赛前熔断的决策考量,以及博览会天气影响周六上午未开放,还有其他一些赛事也面临类似局面,我能深深地体会到,赛事“与天斗”的不易。
及待赛后看到关于赛事的诸多报道,什么选手排长队等候时间太久、发放物资方式不合理,连个及时的预案都没有……不否认这些现象的存在,而表象宣泄的背后,是马拉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缺失。
这几年,马拉松在发展中的确暴露出一些问题,此乃常态。有跑者层面的,有办赛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很多时候,大家只顾发泄,导致马拉松被社会戾气所缠绕。加之在一些戴着放大镜挑刺的报道推波助澜下,马拉松的社会形象常跟“乱象”捆绑在一起了。




秩序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马拉松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后的一种多元化选择,不同于其他体育赛事,这是一种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一起守规矩,才能达到一种美满局面。
一场马拉松的好,必然是建立在广泛的秩序之上的。你参加赛事,方方面面都有约定,你可以严格遵守,没有人表扬你;你可以不遵守,也不一定会被揪出来。
像田协这两年的制度建设,我感觉我们的马拉松真是管得太细了,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用条文来制约,谨防有人钻空子。长此以往,管理制度越来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马拉松越来越规范呢?
马拉松实质上是社会的映射。在我们生活中,某一方面没有秩序感,乱糟糟的,彰显在马拉松上,会显得更严重。因为马拉松是短时间内,人员的大量聚集,非常细微的事,能够产生无限放大的效应。




比如苏州马的“小便门”,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小概率的行为,马拉松时也难以绝迹,但尿在什么地方很重要。谁也不会料到,几个跑者没管住下半身,会对马拉松产生那么巨大的恶劣影响。
苏州马主办方不但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估计肠子都能悔青了,且马上就对苏州、江苏的马拉松产生了直接影响。
马拉松赛中的几万个个体,大家都能守规矩,这是最理想的,那一切就都会非常和谐。现实中,总会有某些个体无视秩序,恣意妄为,回旋镖结结实实地打在马拉松上。
秩序绝不能是别人要讲,到自己身上就网开一面的。大家多一点秩序感,马拉松哪还会有那么多所谓的乱象,就一句:你不能一边吃着马拉松的饭,一边砸着马拉松的锅。




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二月份,我去日本跑了两场马,比较中日马拉松,我们在办赛能力、服务水准上,都已是顶格。体验感上的差异,一方面是赛事的秩序,一方面是跑者的素养。
天下并没有一场比赛,可以让每一个参赛者满意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去跑步,去参与马拉松,不可能事事顺心,这之中又夹杂着各方面的诸多因素,因此,换位思考很重要。
不要总以为赛事对你如何如何,反过来想,你对赛事又是怎样怎样。一场赛事中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其原因,是能力问题,还是疏忽大意,亦或阴差阳错,而非一味地责难、谩骂。
千万不要视马拉松为一片净土,马拉松从来没有那么高大上,适度“凌乱”也非坏事。赛事能够包容跑者的一些问题,跑者也能包容赛事的一些不足。




包容并不是纵容,像江阴半马赛道距离有问题,涉及到马拉松的核心,大家也看到了,就是因为部分参赛者赛后的不解和投诉,管理部门马上做出回应,相信一切都会在调查后水落石出。
马拉松首要是做好竞赛管理,这是根本,这个上面出了问题,那是最不应该的。
近一个阶段,少了一些官媒的过度解读,马拉松迎来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内部,大家更应该珍惜这样的局面,不管主办方、运营方、赞助商、跑者,大家多审视自我,多做好自己,方为根本。
近几年国内马拉松的持续火爆,是市场的作用,也是跑者的需求。马拉松更是一面镜子,通过其暴露出不少弊端。只要多份包容,马拉松便会在大家的合力下,高质量地前行,并且终将在精神文明上可圈可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