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还没有听到那句“Are You OK”?雷军的缺席,到此宣告中国智电汽车完成了一场“成年礼”。
从引爆流量到被流量反噬,大约只有一年时间。“人设泡沫”的极速膨胀与消散,就像股市K线图的红柱子绿柱子,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狂飙突进”到“理性回归”的转折。
相应的,工信部监管收紧、中国车企集体冷静、合资品牌重整旗鼓,共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如果把过去5年新能源车爆炸式增长看做青春期,从2025年上海车展开始,汽车圈经历了一场颇具意味的沉默又神圣的礼仪,沐浴、斋戒、加冠,它终于可以长大了。
1,从“人设泡沫”到“人设依赖综合征”
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在《失控》中写道:“去中心化的系统不是混乱的代名词,而是通过自组织实现更高层次的秩序。”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青春期(2020-2025),恰如一场“失控”的狂欢:新势力凭借创始人IP、参数内卷和资本杠杆野蛮生长。今天,当监管收紧、人设泡沫褪去,这场“成年礼”正以另一种方式诠释《失控》的真谛,从无序扩张转向协同控制,从流量崇拜回归价值交付。
一年前的北京车展,小米造车风起云涌。雷军所到之处,如蝗虫扫过庄稼地,寸草不生。周鸿祎先生没办法,一袭红衣爬上一台重型装甲越野车,坊间封神曰“红衣教主”。一年后的上海车展,雷军迟迟没到场,周教主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孤独。
流量明星的缺席是2025上海车展最意味深长的注脚。曾几何时,创始人IP是新势力撬动市场的核武器:马斯克“X媒体治国”、李想玩“微博造车”、雷军炫耀“保时米”和他“谦卑的日常”,他们成功的把个人魅力转化为品牌流量。
更往前追溯一下,苹果乔布斯2011年离去时就封神了。人们习惯于把苹果i系列产品矩阵,称为“水果教”。乔布斯最后时刻发布会演讲,人们如同聆听神父布道,就像幼儿园小班儿的娃娃一样虔诚。他们需要放下一切怀疑。
今天,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溢出了酒杯人们却喝不到酒一样,当小米SU7(参数丨图片)陷入信任危机,雷军的隐身揭示了汽车行业对“人设依赖综合征”的反思。的确,过度绑定创始人,既是捷径,亦是陷阱。
当然,没有监管重拳下的“祛魅”,这一切不会发生。工信部对智驾宣传的口径变化,决定了汽车圈口活儿花样的调整。车展前夕,“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词汇被明令禁用,“智能辅助驾驶”成为唯一合规术语。
车企连夜修改PPT、调整话术,甚至华为乾崑ADS 4.0的发布会也不得不强调“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边界。正如一位智驾大拿所言:“行业需要从炫技回归安全,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平权。”
真出问题的不是技术,是技术背后的人。安全,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这是汽车业的基本常识。对“加速主义”的无限崇拜,早把常识扔到茅坑了。其始作俑者,难道不是从当年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就开始了吗?那时候监管干啥去了?
某种意义上说,雷总的运气可能太差了。既然当初“刹车失灵”无所谓,200公里时速或弹射起步,再飙到350公里时速和大师模式,顺理成章呀?但天公不作美。
这次上海车展,小米展台免费发放闪电黄棒球帽,米粉们可以用129元的小便宜互相安慰一下,似乎效果也不错。但为什么不能同步配发一本《小米加速主义安全使用手册》呢?强大的硬件性能,难道不能叠加一些用户教育方案吗?是不是应该全国同步搞一搞“小米大师训练营”,教一教米粉们如何有效驾驶小米SU7呢?
在中国,搞偶像崇拜从来不会长久,回到产品本位、褪去创始人光环,是早晚的事情。
昨天,汽车是人类工业文明皇冠上的珠宝,明天,汽车是人类智能工业文明冠礼上的神器。《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请用技术可靠性而不是创始人语录说服消费者吧,请让产品自己老老实实说话吧。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讲过一个“蜂群理论”:蜂后无需指挥工蜂,每个个体通过简单规则自组织成高效系统。当汽车行业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系统能力竞争”,这将是去中心化思维的胜利——没有永恒的“教主”,只有持续进化的生态。
2,玩流量和被流量玩,两种境界两个世界
14年前,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1发布会上,雷军介绍完小米手机的配置和性能后,为让大家更直观感受手机的质量,拿起一部小米手机,从约1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体摔向地面。
手机落地后,电池盖脱落,电池和后盖分离,但手机机身无明显损坏,重新装上电池和后盖后,手机仍能正常开机使用。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让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小米手机创造的“五星级白菜价”高性价比卖点,重塑了中国手机品牌的形象。你必须承认,雷军和小米品牌对推动中国电子产品的跨时代进化,是有巨大贡献的。
同样在今天,小米汽车需要在2025上海车展之后,重塑自己的汽车品质形象。我们必须相信,以雷总的能量和实力,他完全能够度过这个关口,继续率领小米汽车走向辉煌。
不过有一个前提:摒弃流量决定销量的伪概念。
其实,老江湖们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影响销量的真实因素,有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产品力、渠道力,这些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可以刷出来的流量,那是假的,来的快,去的更快。
2025上海车展,中国自主品牌正从野蛮生长开始战术进化,告别“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亚迪仰望U8加长版、极氪9X、猛士817、捷途纵横、长城V8 4.0T发动机等,继续上演高端爆棚;蔚来乐道L90、小鹏MONA、奇瑞星途系列,则以更普惠的智驾方案打入主流市场。这种“上下通吃”的布局,既是有对利润的野心,也坚持着科技平权的承诺。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产品逻辑,正从“堆料竞赛”转向“精准适配”转型。“方盒子”热潮以硬派设计+插混技术重塑户外场景,iCar V23等代步电车的精致化和可玩性,让10万元中低端市场价值飙升;理想MEGA HOME版、腾势D9、GL8“全家桶”等MPV车型,让“移动的家”越来越有想象力。
合资品牌快速完成“大象转身”,从“傲慢”到“听劝”,本土化2.0时代已然到来。
奔驰长轴距CLA通过两档变速箱降低电耗,将保时捷Taycan的技术下放至亲民价位;上汽通用“逍遥”架构支持纯电、增程、插混多动力形式,以模块化平台应对中国市场碎片化需求;大众ID.ERA概念车首次采用增程混动,似乎告别了“欧洲优先”思维。
最关键的是,合资品牌首次构建了供应链的“中国朋友圈”,展现出“在中国、为全球”的开放姿态。广汽丰田铂智3X的供应链中,中国供应商占比达65%;东风本田S7搭载宁德时代定制电池;奥迪全系新车都与华为ADS系统深度捆绑……这种“以中国反哺全球”的模式,正在改写跨国车企的全球化逻辑。
显然,中国智电汽车的进化仍会遵循“有效加速主义”。加速的过程少不了“流量泡沫”,但是玩流量和被流量玩,是两种境界,更是两个世界。
汽车终归是汽车,不是手机,更不是一杯奶茶。每一部车上,不论是搭载了纯机械“双托森”的普拉多,还是四轮独立电机全电驱动“红旗越野”,或是五菱MINI的“毛毛车”,他们都不能“失控”。
汽车上装着是鲜活的生命和生活,必须追求极致安全和“可掌控的快”。那些逝去的年轻人没机会参加上海车展了,他们也许仍会以量子形态观察着这个世界。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年礼”之后,希望“失控”不再发生。请记住,在《失控》这本书中,真正的颠覆从不源于无序狂欢,而是源于对秩序与创新边界的有效掌控。
80岁的特朗普特朗普改变不了世界,54岁的马斯克改变不了美国政府。但56岁的雷军是有可能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