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4月25日上午,2025年桂林“4·25漓江保护日”活动在兴安灵渠公园举行。

兴安作为漓江发源地,处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节点。一直以来,兴安县践行“两山”理念,在统筹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源头治理,筑牢生态屏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累计投入3700万元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建成120公里污水管网和日处理2450吨的净化设施。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建成了太平寨水、古龙洞水等7处“广西美丽幸福河湖”,连续9年获桂林市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率先创新城乡环卫市场一体化模式,建立起“村收、镇运、县处理”的闭环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推进生态修复,构建全域格局。投入3.6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完成八仙坪等8个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1065公顷。大力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全县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并优于地表水Ш类标准。2022年以来植树造林1.2万亩、修复退化林1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63%,形成“全域治理、多元协同”修复体系。

践行绿色发展,激活生态价值。积极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猫儿山景区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顺利通过第一个十年评估。创新“生态+产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80万亩,年产值14亿元,荣获广西林下经济示范县。全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等产业,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19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0亿元,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了群众的“幸福靠山”。

下一步,兴安县将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织密执法监督网络,探索生态优先新路径,守护好漓江源头,做好生态保护的“二郎神”。(张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