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张国玲)近年来,宜君县在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十抓十解”的工作思路,围绕“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全力抓好稳粮保供、特优产品转型、产能提升、改革赋能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当下,春回大地,万象“耕”新,“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在宜君大地上开花结果……

“我们农产品精深加工厂是由云辉村、文兴村、石堡村3个非贫村集体通过“村村联合”的方式建成的,将生产玉米糁、荞面、麦仁、小米等系列产品,利用集体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力争2025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西村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员张文娟介绍说。


产业立本,开创农兴民富新局面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宜君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关键之举,持续聚焦农业现代化,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特优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狠抓苹果、玉米、食用菌、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建成了42.9万亩玉米、14万亩苹果、10万亩核桃、30万亩中药材(其中野生抚育20万亩)及年出栏生猪10万头、肉兔25.5万只,生产食用菌300万袋的农业产业基础。宜君核桃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获陕西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宜君党参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宜君苹果、玉米糁、香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宜君玉米绿色高效提单产“百亩示范田”单产达1036.15公斤/亩,创陕西省旱地春玉米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最高纪录。宜君苹果入选《品味乡土中国“土特产”图鉴2024》。


在做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宜君进一步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形成势。此外,宜君把发展新业态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促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范围不断延展、内涵不断丰富、成果不断放大。


留住乡愁,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宜君县遵循村庄发展规律,按照“点上示范出彩,线上连片成景,面上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建设思路,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紧盯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加强牵头统筹、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建设,全面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截至目前,高质量完成37个村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已建成3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在建9个省级示范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6座、氧化塘12座、生态涝池38座,建成卫生厕所维修管护站10个,抽粪车63辆,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4%以上;采取“户收集、村分类、第三方转运”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开展“种花植绿 扮靓乡村”行动,在全县“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市级重点村农村巷道和村内可利用空地、农户房前屋后种花植绿,鼓励农户建设特色民居和庭院花园,着力打造精品亮点,形成连点成串的乡村生态风景线,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电网供电可靠率达100%,通村公路通达率100%,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一组组的数据,都展示着宜君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解锁乡村全面振兴密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如诗意境在宜君乡村越来越真切。

下一步,宜君县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宜君聚智汇力、蓄势赋能。

编辑:杨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