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位在核武器阴影下共舞的对手,再次将克什米尔变成了火药桶。4月26日,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LoC)附近连续第二晚爆发交火。尽管双方均未报告人员伤亡,但这并不能掩盖事实——多年来维持在表面之下的脆弱平静已经被彻底撕碎。所谓停火承诺,在现实的枪炮声中被无情碾碎,而南亚这片敏感土地,再次被推向失控边缘。
印度军方声称,巴基斯坦军队25日晚至26日凌晨,在多个哨所发动了“无端”轻武器射击,印度方面“适当回应”,目前局势仍在监控中。巴方尚未正式回应此次事件,但前一晚的交火已经得到双方证实。事态之所以格外危险,在于这一轮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自今年年初以来印巴关系持续恶化的又一爆发点。
现在,克什米尔局势不断升温。印度在帕哈甘地区的恐怖袭击中损失惨重,26名无辜平民丧命,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迅速攀升。莫迪政府随即启动报复措施,暂停《印度河水协议》,关闭边境,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甚至威胁采取更进一步的军事手段。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方面同样态度强硬,宣布关闭领空、断绝双边贸易,并威胁将采取“全面报复”。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动作让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紧张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在交火中炸裂。
这场局部冲突的背后,是印巴两国根深蒂固的敌意和无法调和的地缘矛盾。克什米尔问题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就是两国关系中最致命的引爆点。三次大规模战争、无数小规模冲突,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埋下仇恨与血债。尽管2003年两国达成了停火协议,但20多年过去,停火不过是一张薄薄的遮羞布,一旦民族主义高涨、恐袭事件频发,军方压力激增,这层遮羞布便会被轻易撕碎。如今,事实再次证明,所谓和平只是权宜之计,真正决定局势走向的,依然是枪炮和铁血。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印巴冲突发生在一个全球局势动荡、国际关注力分散的时刻。美国深陷国内政治泥潭,无力也无意积极介入;欧洲自顾不暇,正忙于应对乌克兰局势及自身经济衰退;中东战火连绵,全球焦点被吸引到加沙和红海。印巴两国正是在这种国际监督薄弱的真空期内,迅速滑向更危险的对抗轨道。而在核武器这一极端威慑背景下,任何一次误判、任何一场小规模冲突升级,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呼吁克制,但实际态度暧昧,对南亚局势缺乏连贯应对策略。印度作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在某种程度上被默许采取更激进的地区政策。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版图正在悄然重塑。这种多边力量角逐下的局部冲突,一旦失控,后果将远远超出克什米尔边界,波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
印巴军队在控制线上的交火,无疑是一次危险的信号,预示着南亚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和不可预测的新阶段。表面上的“无伤亡”只是暂时的侥幸,一旦战事扩大,后续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极为严重。民族主义狂热、宗教对立、恐怖主义滋生,再加上核武器这一致命变量,南亚的每一次擦枪走火,都是在赌世界的命运。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双方目前都没有展现出任何实质性缓和意愿。印度内部媒体高调叫嚣“必须给予巴基斯坦沉重打击”,而巴基斯坦国内也充斥着要求“以牙还牙”的强硬声音。民族主义的火焰一旦被点燃,政治人物很难在压力下做出理性决策。克什米尔,正变成两国国内政治博弈下的祭品,普通民众则成了权力游戏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所谓“克制”的呼吁,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真正需要直面的,是印巴双方长期以来的根本矛盾,以及国际社会对南亚局势长期漠视、听之任之的无能表现。放任冲突升级,最终付出代价的不仅是克什米尔,不仅是南亚,而是整个世界。
核火的边缘,并非虚构的威胁,而是印巴每一次交火时的冰冷现实。历史一再证明,克什米尔问题不会因时间推移而自然解决,只会因积怨日深而更加血腥残酷。如果没有真正有力的外部斡旋和内部政治勇气,这场危险游戏只会不断循环,直到不可挽回的灾难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