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一处旅游胜地突发恐怖袭击,26名游客(含25名印度公民、1名尼泊尔公民)丧生。印度一口咬定事件为巴基斯坦策划推动,印巴紧张局势瞬间加剧。

次日,印度政府宣布对巴采取多项制裁措施,包括暂停共享印度河水资源、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人员等,气氛顿时剑拔弩张,矛盾随时有扩大化风险。此次冲突看似突然,实则深植于印巴百年恩怨,更折射出南亚地区“火药桶”复杂性与危险性。



印巴冲突“模板化”周期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死结”。纵观过去70余年,双方冲突呈现鲜明“模板化”特征,形成“局势紧张—相互指责—强硬制裁—军事对峙—短暂缓和—再冲突”周期性。

1947年第一次印巴冲突,起因是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双方出兵打到最后,巴基斯坦撤军,印度控制75%的克什米尔。

1964年第二次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制定“沙漠鹰”行动,跨过克什米尔边境线,打到最后,巴基斯坦被印度反推,苏联调停,才恢复原边境。

1971年第三次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局势动荡,导致大量孟加拉人逃往印度避难,爆发冲突,打到最后,孟加拉独立, 巴基斯坦军队损失惨重。

1998年第四次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境内恐怖分子袭击克什米尔,打到最后,圣战军阵亡4000人后,无条件撤退。

4次冲突过后,印巴至今未爆发大规模冲突,但局部武装冲突和交火从来就没停过。

1999年巴基斯坦海上巡逻机飞越印度洋时被印度击落;2002年印度调动3 个装甲师和巴基斯坦炮火对峙;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度部署米格-29战机,海军将包括“贾拉什瓦”号和“兰维尔”号在内六艘军舰调至西海岸;2016 年,印度政府声称对边境恐怖分子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打击” ;2019 年印度边境警察遭遇自杀式袭击,印度战机越过国际边界空袭巴基斯坦;2020至2024 年间,印度多次违反停火协议发动炮击,飞机越境空袭百余次。

由此可见,多数冲突导火索都是针对平民暴力事件,印度惯于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恐怖组织”,而巴方则坚决否认。这种各说各话叙事模式已成条件反射,使得外交对话空间聊胜于无。

印度制裁手段“危险突破”

此次印度制裁措施,既有历史惯例,亦有前所未有“武器化”手段,对地区稳定构成深远威胁。

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外交官、暂停签证等举措,是印巴冲突中常见动作。例如2019年印度取消克什米尔自治权后,巴方曾驱逐印度大使并暂停交通往来。此次印度举措更具针对性,如要求巴基斯坦官员48小时内离境、削减外交机构规模等,也算是意料之中、轻车熟路,所以此次制裁措施最大特别处莫过于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

该条约自1960年签署以来,即便在三次印巴战争中亦未被废除。印度此举直接威胁巴基斯坦生存命脉,巴大量农业用水和电力依赖印度河,且正值夏季用水高峰。

历史上,印度仅在第一次印巴战争期间短暂断水。尽管当下印度基建能力未必能执行全面断水,但率先冒出此类念头,也标志着水资源正式成为战略武器。这种“以水为刃”做法不仅加剧人道危机,更可能被南亚其他国家效仿,破坏区域安全共识。

印度内忧外患,不得不打?

印度此次强硬姿态不计后果,既源于国内政治压力,亦折射出其地区野心。要知道,莫迪政府将克什米尔旅游业视为“去冲突化”标志性成果,游客量从2018年83万增至2024年300万。恐袭事件直接冲击这一政绩,戳破“一切正常”的谎言”,以至于莫迪需通过强硬回应转移国内质疑,巩固民族主义支持基础。

除此之外,当下印度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战略压力。美国关税战,印度根本一点都顶不住,直接滑跪,脸都丢光,莫迪政府被印度国大党揪着打;不久前,印媒喊话中企前往印度建厂,收到回应鸦雀无声,印度政府只得转头找借口打劫韩国投资公司的钱。

更别说印度外汇收支压力巨大,债务问题严峻,并且军事上,巴基斯坦都有望采购到五代机了,印度怎么可能不妒忌?如此种种令外界普遍猜测,印度或将再次“跨境打击”,甚至于莫迪政府策划一场军事冲突乃至战争可能性不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