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秦向铭:心心念念都是“食药安全”
法治日报记者 张雪泓
秦向铭文质彬彬,说话温和,笑起来还有点害羞。除非你和他聊“食药安全”,他才会侃侃而谈,整个人突然就“支棱起来了”。37岁的秦向铭是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食药支队四中队中队长,已与食药违法犯罪战斗了7年。
秦向铭(左二)在实验室和同事研究案子。北京市公安局供图
成为“食药警察”后,秦向铭办理的第一起案子是在保健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带队的老民警问他:“你知道如何辨别一款食品是否属于保健食品吗?你知道如何通过消费者的不良反应,研判非法添加物的种类吗?”秦向铭被问住了。
老民警接着说:“我们办案子就是在和犯罪嫌疑人斗智,知识储备不够,工作就会被动。”秦向铭感受到了学习的紧迫性。他重拾研究生时做化学研究的劲头,一遍一遍研读食药领域相关司法解释和政策法规。办公室桌上的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化学书籍,被他翻得卷边翘皮,密密麻麻的标注都是他的拓展思考。
秦向铭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常见食品药品的制作技术。明白了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工艺和流程,面对有问题的食品药品就能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如今,说起每一个经手的案子,秦向铭都能快速说出办案适用法条,拿出配套的注解。他始终记得当初老民警跟他说的话,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在食药支队破获的北京首起制售假劣肉毒素产品涉嫌妨害药品管理案中,群众举报称某美容机构疑似非法使用未经批准的进口肉毒素,注射使用后面部出现红肿现象。判断涉案肉毒素是否是正品是破案关键。秦向铭翻遍了全国公安机关受理的相似案例,向兄弟单位请教交流,反反复复和相关部门沟通核对。经过大量的侦查工作,案件最终在证据层面形成了闭环,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
秦向铭(左一)和同事研究案情。北京市公安局供图
参与侦办了上百起案件,秦向铭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一次,环食药旅总队成功抓获一个制售假酒的犯罪团伙。在进行搜查检查时,秦向铭无意间瞥见犯罪嫌疑人房间的桌子上有一款压片糖果保健品。出于职业习惯,他问了一句:“这是你的吗,在哪买的,管用吗?”犯罪嫌疑人说是从某网络平台购买的,效果非常好。秦向铭敏锐察觉到,压片糖果可能有问题,他立即展开了调查。
通过检测认定,这款压片糖果中确实添加了有害物质。经进一步侦查,办案组全面固定了这个犯罪团伙的涉案证据。秦向铭带队前往外省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捣毁整个产、供、销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
有一个场景让秦向铭记忆犹新。那次,他带队到外地开展抓捕,经过了长达6个小时的车程后,凌晨1点才到车站。正值酷暑,深夜更是闷热难耐,而距目的地还有3个小时的车程。山路漆黑,秦向铭却一刻不敢停:“晚到一分钟,犯罪嫌疑人可能就走了,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必须争分夺秒。”到达目的地后,他们立即开展了抓捕,整个过程很顺利,而这次行动从出发到回京仅用了17个小时。
走过的地方越多,办的案子越多,秦向铭就越感觉到守护食药安全就是守护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对这种守护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我们办理的向咖啡中非法添加那非类物质的案子,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销售的数量很大,但报案的群众却寥寥无几。这意味着还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咖啡里含有非法添加物。”这促使秦向铭思考如何提升群众的防范意识,他开始研究如何开展安全防范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食药安全知识。
秦向铭参加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活动,向公众讲解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北京市公安局供图
近年来,依托食品安全周、“夏夜宣防”等线下活动,秦向铭一次次走进学校、社区、市场,广泛开展食药安全宣讲,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如何辨别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如何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药品。
食药安全工作不是公安一家的工作,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的协同发力。为此,秦向铭积极与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食药安全整治行动。他说,“食”字上面是个人,下面是良心,“食药警察”就是要努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药安全,再难的案子也要全力攻克。
参加工作以来,秦向铭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昆仑2020”专项行动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获评2024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