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民政局举办爱心活动,深化“民政为民”服务理念。


翔安区内厝镇举办儿童关爱活动,用心守护“一老一小”。


厦门市中老年健身功气球展示,千人畅享健身养老时光。


敬老月举办义诊活动,传递温暖关爱老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来,厦门市民政系统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民政会议部署,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优先位置,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在兜底保障、服务提升、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书写特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日前,厦门市召开2025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民政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成就,部署2025年民政工作。会议从8个方面提出49条具体任务举措,勾勒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创新路径与实施蓝图。从社会救助的精准施策到养老服务的智慧升级,从儿童关爱的润物无声到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每一个民生细节都彰显厦门民政工作的温度与厚度。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新征程、新阶段的时代坐标下,厦门市民政系统将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用制度护航、用改革赋能、用温情润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更多可感、可及、可信赖的“民政答卷”。

立足民生冷暖 厚植幸福底色

“民政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是温暖人心的工作。”这是市民政局基层干部小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眼中,兜住民生底线,服务百姓冷暖,是每一位民政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为有效兜牢“弱有所扶”的民生底线,厦门市持续统筹推进8项法定社会救助制度,推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张阿姨是一位独居的残疾老人,民政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她生活自理能力差,为其量身打造“托养+上门照护”服务套餐。每周有护理员上门协助,基本生活无忧。张阿姨说,“政府想得真周到,我们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惦记着。”

聚焦“一老一小”,民政部门着力打造从摇篮到夕阳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以“近邻+养老”服务模式为支撑,全市不断优化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布局,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扩面。目前,厦门已建成长者餐厅487家,其中63个长者食堂,424个助餐点。思明区的蔡爷爷每天中午都到附近的长者食堂用餐。他笑称,“有热饭吃、有老伙伴聊天,比我一个人煮饭强多了。”

此外,儿童福利同样不容忽视。儿童福利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可以精准掌握辖区困境儿童信息。一位10岁的小朋友因家庭变故一度情绪低落,民政部门联合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一对一”关爱行动。经过半年跟踪辅导,小朋友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民政事关百姓人生大事,“一红一白”服务领域改革同步推进。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在厦顺利实施,跨省新人预约登记更便捷。市婚姻登记处还推出“定制式”结婚登记服务,打造浪漫温馨的登记仪式体验。在殡葬服务方面,全市加快公益性设施建设,推动“简约办丧、文明祭扫”,有效降低群众负担。

聚焦改革创新 构建服务新格局

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在改革中提质,在创新中突围,逐步扩大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

在养老服务向全体老年人拓展的同时,厦门市以湖里区列入国家“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为契机,实施专项行动,加强和提升流动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能力,探索建设专业、有效的关爱服务机制。公办儿童福利机构实施开门办院,为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提供临时照料和公益关爱服务,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整合临时照料、心理辅导和家庭陪伴资源,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温暖港湾。

去年,厦门市还在全国率先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针对救助对象的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同时,建设并持续深化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一区一品牌”打造救助服务矩阵。在市民政局引导下,多元力量有效联动,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参与到兜底保障中。

数字化赋能管理,深化智慧民政应用场景。以建设全国“基本养老服务平台试点”为契机,厦门市打造“鹭邻享老”智慧平台,形成“养老服务+监管+资源调度”一张网。创新公共服务应用,完善推广“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满足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推广运用“阳光收养”智能化体系,优化自动初步筛选机制,收养工作更智慧、更透明。

服务发展大局 彰显民政担当

民政连着民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厦门民政在融入发展大局中体现更大担当,以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经济建设、两岸融合、安全稳定等中心工作。

今年来,厦门市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培育银发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民政部门会同多个部门积极打造“银发旅游列车”目的城市或途经城市。统筹健康、家政、物业、软件等资源,拓展银发经济内涵。此外,有序推进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等“甜蜜经济”项目,吸引新人前来打卡,文旅融合新消费持续升温。

去年,民政部门先后完成马銮湾新城片区、翔安新城片区等600条余规划地名确认,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顺利完成码头更名、机场命名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厦门民政持续创新服务两岸融合发展,完善台胞在厦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探索涉台社会组织规范活动机制,支持台胞参与社会组织建设。加大两岸婚恋、婚俗活动举办力度。在同名村文化交流活动中,两岸老人共话乡愁、共品茶韵,推动文化认同。依托“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展销中心”促进两岸企业加强交流合作。

聚焦社会组织、慈善事业、养老服务、殡葬、婚介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健全相关服务标准,推动行业监管与优化服务互促互进。针对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日常监管等民政工作短板,履行民政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探索构建全覆盖、全链条、穿透式的联合监督管理体系,实现民政治理现代化。

八大行动 今年厦门民政工作这么干

政治引领筑基 锻造硬核民政铁军

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根本遵循,建立“知、督、促”闭环落实机制,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实施干部“政治三力”锻造工程,通过轮岗交流、实干实绩考核等机制,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民政队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精准施策强支撑 构建老龄友好格局

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立老年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全市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为政策制定提供“数字画像”。开展“十四五”规划终期评估与“十五五”前瞻研究,重点布局“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创新领域。

实施“新时代银龄行动”计划,搭建老年人文体、教育、交流平台,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创新“鹭邻享老”智慧康养模式,年内建成5个街道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升30个长者餐厅,构建“15分钟养老圈”。开展“老年友好社区”提质扩面行动,积极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吸引国内知名养老企业落户厦门。重点推进高端养老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康养旅游、智慧养老等新兴产业。实施“适老化改造”三年计划,年内完成2000户困难家庭改造。

救助体系升级 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和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教育、医保、人社、残联等多部门数据,将5万多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自动比对预警,实现困难群体“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创新社会救助“点线面”工作法,稳步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低保对象逐年增加,累计增幅55.1%,工作法获评2023年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深化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打造“资金+物质+服务”三维救助模式。建立镇(街)民政服务站,打造社会救助服务阵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在全省率先设立“一老一小”慈善关爱基金和社区慈善基金,打造“近邻党建+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流动驿站等服务品牌。创新开展“微心愿”行动,广泛征集困难老年人微心愿,发动爱心企业认领帮助圆梦。

建立低保标准与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与最低工资标准衔接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完善临时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实施“先行救助”,筑牢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儿童关爱服务提质 守护未来希望之光

实施“特殊儿童关爱提升行动”,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实行“红黄蓝”三级风险评估。深化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等五方面工作。

深化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在湖里区打造全国示范样板。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升级版,培育10家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为流动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转型升级,建设集养育、医疗、康复、教育于一体的高质量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实施“阳光收养”提升工程,建立收养家庭定期回访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社会事务机制创新 提升民生服务温度

深化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全链条监管”新模式。推广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推动完善绿色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统筹建设公益性公墓,推动殡葬服务回归公益,让生命回归自然,让殡葬服务更有温度。

打造“山盟海誓”婚姻登记品牌,在鼓浪屿建设全省首个5A级婚姻登记中心。创新开展“婚俗文化周”活动,推广“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实施“婚姻家庭辅导提升计划”,建立专业化辅导队伍。

深化“两岸一家亲”行动,建立涉台社会组织联络站,为台胞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开展“同名村寻根”等活动,推动两岸民政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社会组织强赋能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实施“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以清理“逾期未换届”社会组织为抓手,加大社会组织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推动社会组织“源头治理”。重点培育枢纽型、公益类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在民生服务中唱主角,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

实施“福行乐善”计划,支持爱心企业、热心人士创办慈善组织或在各类慈善组织捐资设立冠名基金,重点培育服务民生保障领域的慈善组织。以中华慈善日为契机,创新宣传方式,组织开展“慈善+救助”主题宣传月活动;开展“慈善+救助”“慈善+扶老”“慈善+助弱”等系列活动,助力提升各类困难、特殊群体生活质量。

进一步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工作,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持续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区划地名管理提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严格落实上级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要求,稳慎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镇街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会同泉州市开展市间县级界线第五轮联合检查,着力防范化解边界纠纷,加强平安边界建设。

加强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推进地名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地名文化研究,加强对地名申报工作的指导,严把地名审核关,提升地名命名水平。

持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加大城中村和乡村道路命名力度,及时通过小程序完成兴趣点和地名的采集上图。推动区划地名元素融入乡情馆、村史馆等基层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地名标志,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夯实民政发展根基

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社会救助条例》《厦门市地名管理条例》等立法进程,建立覆盖民政全领域的法规体系。实施“八五”普法提升行动,开展“法治民政”主题宣传,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建设“鹭邻享老”智慧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办”。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民政服务评价体系。实施“数据赋能”工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推进福利彩票销售,创新渠道建设和销售点位分布,深化公益宣传,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展“福彩公益驿站”建设。(文/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继斌 图/受访单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