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正式发布。计划邀请到4位国家级专家领衔设计团队,10位更新、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顶尖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还集结了百余位来自设计、文化、商业、艺术等各界的精英翘楚,构建起强大的古城更新人才库,共同描绘惠州古城更新的未来图景。

发布会现场


惠州,

一座“活着”

的古城

惠州,古称循州、祯州,俗称“鹅城”,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传承地,承载着 5000 余年文明史、3000 余年古国史、2200 余年建置史、1400 余年建城史与 1000 余年定名史。从先秦缚娄古国发端,秦汉设立博罗古县,隋唐建立循州府城,宋代正式定名惠州,明清崛起为岭东雄郡,直至近代革命烽火与当代改革开放浪潮,始终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千年文脉在古城肌理中沉淀出独特气质。


清康熙《惠州府归善县图说》

当然,惠州值得说的地方,绝不仅限于灿烂的过去,更在于它充满烟火气和松弛感‌的当下生活场景。在厚重的历史基底之上,惠州代表的“古城”,并非是停滞于过去的、标本式的古城,而是中国更广泛的城市群像——那些渗透在自己独特的城市地理和真实生活中的,活的古城。


惠州西湖 图源:视觉中国

2025年年初,惠州提出重点抓好“十大工程”,其中“西湖及周边区域优化工程”(西湖荟客厅、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府城片区保护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以西湖及其周边老城区为代表的城市核心区域。

文脉交融处,一座“活着”的古城正在破茧。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

以惠州样本,重新定义“古城更新”

从“ 一街挑两城 ”

到“江湖一体”

惠州,拥有“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一条水东街,挑起西边的惠州府城和东边的归善县城,构成哑铃状的城市形态。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惠州正在加速迈进万亿级GDP城市行列,需要一个新的“古城”格局来承载城市的发展。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将引领古城从“一街挑两城”到“江湖一体”,将环抱城市的重要水系纳入统筹,形成依托于“一湖两江四岸”的新时代“古城”格局。


2025年,惠州市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三年行动,启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总策划,携手三联人文城市,共同推动“惠州古城更新计划”的开展。发布会集合建筑、艺术、文化、运营领域专家人才,汇聚在地文化守护者,以“涟漪有声”为核心理念,让古城的文化影响力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延展。


古城更新专家资源库

领衔设计团队

四位院士专家将领衔参与桥头文化空间、原惠阳影剧院+原惠阳县政府大院、原惠城区政府+梌山书院和原花都影剧院等首批城市更新项目,领衔古城更新的设计把控。


专家顾问团

10位更新、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为项目提供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持。


*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古城专家库

百余名业内专家翘楚,携手扎根当地、满怀深情的惠州在地守护人,组成古城专家库,从设计、艺术、文化、商业等领域全方位为古城更新赋能,共同讨论、商议, “古城”何为?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接下来,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将通过以点带面激发业态活力,盘活老建筑及闲置物业,营建特色文化场景和宜人环境,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彰显“千年古城,岭南名郡”底蕴。

三大主题

全面回应社会需求

在对惠州老城区存量资源进行综合研判后,首批项目将提取“古城”结构中的重要空间节点,向内深挖文化内核、向外拓展产业和运营资源,以三大主题下的13个点位为锚点,回应不同人群的城市空间需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书写惠州古城的新体验。


文旅体验

提起惠州,必然会联想到西湖的波光潋滟、古城的悠悠岁月以及非遗的独特匠心,这三者无疑是惠州文旅体验的三大核心内容 IP。为此,与之紧密相连的四个地块正蓄势待发,将围绕文化内容体验和业态运营开展全面的更新升级,为游客带来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旅盛宴。

西湖荟客厅



西湖宾馆位于西湖芳华洲,芳华洲景色宜人,北宋时始建逍遥堂,苏东坡常在此寻幽访友、饮酒垂钓,写下“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的诗句。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相映争辉、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故成“秋艳”之特色。西湖宾馆是西湖景区内最亲水的宾馆,深受游客喜爱。

原惠城区政府大楼及梌山书院



老惠城区政府大楼位于桥西中山北路 66 号(与梌山书院相邻),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由主楼、副楼和厨房组成。梌山书院在原惠城区政府院内,由惠州知名教育家黄植祯协同热心教育人士于1929 年 2 月创办。鼎臣亭紧邻其旁,三层砖木结构、六角形、高 9.05 米,一、二层有外墙包裹,可望东江“一线之景”。

合江楼、水东街



岭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合江楼位于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口,是苏东坡在惠州的第一居所,也是来惠州必登高远望的打卡地。水东街则是连接府城和县城的核心,见证了东江流域盛极一时的商贸兴衰。依托于一楼一街的历史基因,惠州的非遗故事将在此被重新讲述。

文艺体验

古城要如何留住、以及吸引青年人群?文化艺术体验必不可少,四种受年轻人喜爱的文艺体验空间将在古城的四大特色空间落位,明清崛起为岭东雄郡,直至近代革命烽火与当代改革开放浪潮,始终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千年文脉在古城肌理中沉淀出独特气质。

文化地标——红棉水榭


位于西湖景区红棉岛,湖岸出口近五四路,距花都电影院、西湖景区大门(平湖门)、步行街主入口均约 200 米。明清时红棉水榭有两株高大的木棉树,苍古奇丽,以春季红棉苍劲,万花竞发,如晴空火盖得名景“春醉”,“红棉春醉”为西湖十八景之一。登岛四望,湖光山色,一览无遗。前人有“云水空蒙草树妍,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木棉”之赞颂。

桥头文化空间


地块位于西枝江逆水转弯、曲水环抱处,东侧紧邻惠州市第六小学,对面为老船厂,南侧为桥东路辅路、水门大桥,西侧为新民后街(道路)、西枝江,北侧为新民后街(道路)、老竹器厂,距离地块 10 米处为桥东新民街民居。附近或存杨起元之敦仁精舍遗迹。

三吊龙粮仓


位于桥东惠新东街,嘉祐寺东北侧约 100 米,大约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惠城区粮食局环城粮管所所在地。粮仓圆柱尖顶,高约 6 米,为砖瓦结构,在每两仓之间有一段楼梯衔接。

老惠阳影剧院+老惠阳县政府大院



老惠阳影剧院于 1977 年建成,观众厅近 1500 个硬座席位,分上下两层,曾是电影播放、会议、歌舞表演等场所,是几代“老惠州人”不可磨灭的成长记忆。一旁的老惠阳县政府大院,曾为惠州府学宫(南宋淳熙二年 1175 年始建)所在地。大院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亦见砖木结构,建造周期从民国到上世纪 80 年代。

生活休闲体验

当然,还有最根本的,服务于最广大群众和家庭的生活休闲体验。围绕休闲、美食、亲子、非标商业,百花洲、花都影剧院、中山公园、老船厂将焕发新生,为市民打造既好玩又好吃、既好逛又贴心的城市生活场景。

百花洲


位于西湖景区平湖之一岛,由长桥与湖岸相连,古称花墩、花洲,“花洲话雨”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自明知府甘公亮建落霞榭始,时毁时兴,“务坚固华丽”。现存落霞榭为混凝土仿古建筑二层楼房,屋顶为歇山顶,辘筒瓦滴水剪边,本体为砖木结构。

花都影剧院


位于桥西五四路步行街内,前身为人民会场,最早可追溯至 1955 年,后改为花都电影院。建筑地处惠州老城区核心商圈,靠近西湖景区,同时也是五四路、惠州步行街、府前横街等重要街道的交汇点,人流量较大,商业氛围浓厚,是府城 Citywalk 最佳交汇休憩点。影剧院共5层,曾一度为演艺场所,现一楼有若干联排档口。

中山公园:少儿图书馆+民国小楼



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位于惠州西湖平湖东面、东江西侧的梌山,占地 3 公顷,是府城内海拔最高处,是惠州千年府衙核心区域及惠州城市的“原点”。

1931 年,邑人捐资在中山公园旁建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丰湖书院之丰湖书藏的“剩书”迁此地保存,著名书法家吴道镕题写馆名,旧匾尚存馆内。现有建筑共三层,装修使用至今 17 年,是市少儿图书馆。民国小楼位于中山公园旁,毗邻中山纪念堂,大致坐北向南,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二层混合结构,坊称“民国小楼”,曾为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后为居所。

老船厂


位于西枝江左岸、桥西水门桥下,包含原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及原惠州市造船厂,沿西枝江岸呈连续性分布,是影视剧组喜好之地。修造厂有多间厂房为涉水空间,尚留有下水船轨,大跨度结构的空间特色鲜明;北侧正对步行街支线国庆路(下鹅湖),或为明清城墙之钟楼所在,其空间氛围独具工业废墟感。

结语

未来的惠州古城,将是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既留得住岁月痕迹,也承载起城市的下一程想象。这里不止有风景与遗址,也是文化发生的现场、青年汇聚的磁场、生活创变的容器。

从府城腹地到江湖水脉,一张古城活化的立体网络正在展开。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座千年雄郡将以开放的姿态,书写"古城更新"新范式。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

发布及资源对接会

执行单位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独家战略合作平台

三联人文城市

媒体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