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以来,中山公园的郁金香以油画般的质感,迅速跻身北京春花“顶流”,红墙碧瓦间,绚丽的郁金香如彩带般铺展,吸引游客远道而来一睹其芳华。这片花海背后,有一位默默耕耘了三十载的“绿色守护者”——中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袁承江。
中山公园郁金香花海形成斑斓色带,吸引游客观赏。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研发栽植器,让郁金香提前生根
袁承江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园林专业,怀揣着对植物的热爱,三十年来,他从基层技术员做起,潜心研究植物栽培技术。“每一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读懂它们的需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郁金香种球需要头一年11月栽植。传统的种植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需要先把5厘米厚的绿地草皮掀起,再将露出来的土地用铁锹翻一下,掺入肥料,郁金香种球种下去后,需要再把草皮盖上。由于栽种和盖上草皮中间有一周左右时间,草皮盖上压不实,第二年郁金香生长时,可能将草皮顶起来,也可能出现被草皮盖住的情况,影响观赏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袁承江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从考古用具“洛阳铲”和绿化取土样工具“土钻”上获得灵感,通过结构创新,研发出“郁金香栽植器”。栽植器先在草皮下方打一个比郁金香种球略大一圈、深达10-15厘米的洞,同时将洞中的土取出,把种球种入土中,再埋回洞中。如此一来,栽植工期大幅缩短,种植效率提升了70%。
按照以前的种植方式,工人需要从11月初栽到11月底,一旦赶上恶劣天气会导致土壤上冻。使用“郁金香栽植器”后,工人11月初开工,上旬就可以完成栽种工作,并进行后续养护工作。“郁金香提前生根,过冬抗性也强,第二年开的花肯定会好。”他说。
近些年,“郁金香栽植器”已经推广到其他公园,成为举办郁金香春展的核心工具。这项发明不仅减轻了工人的负担,减少了对草坪的破坏,更让公园的郁金香花海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京城春季的“网红打卡地”。
袁承江(左一)与工作人员监测记录郁金香开放情况。中山公园供图
同一色带栽植不同花期郁金香,延长观赏效果
中山公园举办春花郁金香文化节已经有三十个年头,袁承江曾经参与和主持过二十余届郁金香花展的设计、施工工作,从品种筛选到景观布局全程把控,使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春日雅趣。
谈及这些年郁金香文化节的变化,他说,最初,郁金香大多种在花坛中,或者栽种在花盆中摆在草坪上。如今,园林绿化人员将漂亮的郁金香直接种在草坪中,在草坪和古树衬托下,郁金香和周围环境有了更加自然的融合。
从2004年开始,郁金香的品种也在逐步丰富。最初,公园的郁金香以杯型和复色系的品种为主,此后慢慢增加了重瓣型、饰边型郁金香。比如现在鹦鹉型郁金香就很受游客喜欢,它们的花朵比较大,花瓣扭曲,边缘有些褶皱,像鹦鹉的羽毛一样华丽。“这些新品种,我们先期都经过了小规模试栽,发现它们在北京的气候环境中表现比较好,再将规模扩大化,变成常规品种。”他说,到2008年,郁金香品种由最初的四五十个增加到七八十个,如今的郁金香文化节,品种已经超过100个。
郁金香花海的色块非常漂亮,红、黄、紫、白、橙、粉等颜色的郁金香巧妙搭配交织,如同打翻了春天的调色盘。今年,袁承江还探索了新的栽植模式。“我们首次尝试在同一个色带中,穿插种植早花、中花、晚花期的郁金香品种,使公园各个区域的郁金香观赏期都得以延长。”他说,今年,早花品种即将衰败时,中花品种开得正好,晚花品种也初放迎客,它们可以接续延长色带景观,几乎所有花卉区域观赏期都能持续到4月底。
工作人员使用郁金香栽植器栽植郁金香。受访者供图
未来将打造最美园路
近年来,袁承江从“技术专家”向“文化策划者”转型,系统推进“煻花”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南兰北养”技术的现代化创新。
去年,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袁承江透露,公园将以遗产保护为契机,对公园绿化景观进行调整,增加文化内涵。“已经成型的古树和大树不再变动了,我们将在景观打造上下功夫,比如打造最美的园路——环坛南路。”他说,这条东西走向的园路上不仅有辽柏古树,还有牡丹、海棠和重要景点。
公园还计划打造最美的湖岸,并继续挖掘和推广公园“一园一品”兰花的文化。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