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上市房企集中“晒收成”的时候了。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过去一年低位运行,中央以去库存为导向频出宽松政策,降购房门槛、优化契税刺激需求,鼓励收储并收缩供给。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自9月现拐点后持续下降但仍处高位,销售及新开工降幅收窄。政策提振短期需求,但市场止跌回稳仍需时间修复信心,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中,挑战前所未有。

可尽管如此 震荡,仍有选手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把视线投射到滨江集团,大抵可视作行业样本。

4月25日,滨江集团公布了2024年年报,“答卷”一如既往地优秀。

全年销售额1116.3亿元,首次跻身克而瑞TOP10(第9位),且是唯一入围的民营房企,杭州市场连续7年销冠。

杭州土储占比70%,省内经济强市占20%;新增土储聚焦杭州,市场占有率37%,持续领先。

2024年末有息负债仅为305亿元;负债降低的同时,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2024年末仅3.4%,创造历史新低;“三道红线”依旧全绿。

01

房地产“民企一哥”当仁不让

销售额直接反映了一家房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销售排名更是房地产市场地位的终极标尺。

2024年,滨江集团实现销售额1116.3亿元,位列克而瑞行业销售排名第9位,首次进入克而瑞全国房企TOP10阵营,排名较2023年提升2位,同时也成为TOP10中唯一的民营房企,其余9家不是央企就是混合制房企。

也就是说,滨江集团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房地产“民企一哥”。


△数据来源于克而瑞

对于这个结果,滨江集团掌门人戚金兴在去年12月26日举行的媒体恳谈会上早有说明:“滨江能进全国前十,不是说我们的销售额提高了。2024年的行情大家都知道,和2023年相比,滨江的销售额也下滑了。但是,滨江受的只是轻伤,而很多房企受了重伤。”

滨江集团的销售表现相对健康,是区域深耕、财务稳健、高效组织和战略前瞻性等因素共同做支撑的。

其一,在大本营杭州,公司连续7年荣获杭州市场销售冠军,这说明其区域深耕策略的成功。销售额集中在高能级城市,将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和更稳定的需求,同时降低风险。这也

与其70%在杭州的土储策略形成呼应,充分确保销售可持续性。

其二,截止报告期末,滨江集团尚未结算的预收房款为1253亿元,可结算资源充裕。预收房款意味着同等的现金回流,增加财务安全性,现金也能为未来潜在的业绩增长提供保障。

其三,财报中提到,无论从杭州、全浙江省还是全国的地产商看,滨江集团人员的精干高效都具有领先优势。极简组织架构和高人效支撑销售效率,使其在同样市场条件下能够更快去化项目。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战略前瞻。2023年年末,戚金兴就为2024年定下了基调:主动卧倒,匍匐前进。正是这非常务实的8个字,让滨江集团在非常严峻和不确定的市场状况下,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

营收方面,报告期内,滨江集团实现利润总额59.34亿元、净利润37.91亿元,分别以17.85%和32.94%的同比增速跑赢营收增长,持续保持其强劲盈利能力;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逆势增长8.8%至275.28亿元,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凸显财务底盘稳健性。

02

土储避险逻辑清晰

2024年,滨江集团在土地市场展现极强的战略定力。

公司全年新增23宗土地中,资源进一步向核心城市聚集,2024年在杭州单城获取22宗土地,占全年拿地总数的95.65%,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97.44%、2023年的85.29%略有波动,但仍延续了深耕杭州的战略主线。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土地储备中杭州占70%,浙江省内非杭州的城市包括金华、湖州、宁波等经济基础扎实的二三线城市占比20%,浙江省外占比10%。

这种强聚焦的布局策略,与戚金兴在2023年提出的“杭州占比60%、省内30%、省外10%”的规划高度吻合。


△滨江集团在杭州土地开拓分布图

2025年,滨江集团土地策略的灵活调整,更印证了企业的市场敏感度。根据公告,截至目前,滨江集团年内已获取12宗土地,杭州多达8宗。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滨江集团在杭州核心地段展现的战略魄力:2月以6.5万元/平方米楼面价获取湖墅单元地块,3月经过72轮竞价后以7.74万元/平方米刷新杭州住宅地价纪录,拿下水电新村地块。

这两宗高价地块的获取,既体现了滨江集团对杭州高端市场的信心,也凸显其精准把握土地市场窗口期的能力。高价地块往往伴随高货值,若后续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匹配,有望成为利润增长点。

可以看出,滨江集团的土储呈现清晰的避险逻辑高度聚焦房地产需求韧性强的杭州,适当布局浙江省内其他有人口净流入支撑的城市,以及谨慎落子省外严控陌生市场风险。多年布局下来,已为自己构建了一道“抗波动”护城河

03

财务安全的“三角支柱”

滨江集团在2024年展现出卓越的财务管控能力。企业严格遵循“三道红线”监管要求,连续多年保持“绿档”安全区间。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权益有息负债规模为305亿元,较年初减少55亿元,降幅达15.3%。权益货币资金余额同步增长至327亿元,较年初提升10.47%。

这是企业历史上首次实现权益货币资金对权益有息负债的完全覆盖,标志着财务安全边际的实质性突破。

并表有息负债规模进一步压缩至374.3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0.83亿元,债务总量控制成效显著。

企业的债务结构呈现高稳定性特征。银行贷款在并表有息负债中占比83.2%,直接融资仅占16.8%,这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效降低再融资风险。

债务期限配置更趋合理,短期债务规模103.68亿元,在总债务中占比28%,显著低于371.4亿元的期末货币资金储备。现金短债比达到3.58倍,短期偿债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扣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优化至57.88%,净负债率低至0.57%,核心指标均远优于行业安全阈值。

融资成本持续下行的曲线印证资本市场信任度。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从2020年的5.2%逐年递减,2024年降至3.4%,较上年末再降0.8个百分点,这一降幅在民营房企中极为罕见。融资成本下行趋势不仅反映金融机构对项目资产质量的认可,更体现资本市场对其经营韧性的长期看好。已注册完成尚未发行的短期融资券额度13亿元、中票额度11亿元,可根据市场窗口灵活补充流动性。


△滨江集团历年利率表

银行授信储备构筑坚实资金后盾。

截止2024年末,公司共获银行授信总额度1215.54亿元,授信额度已使用338.67亿元,剩余可用876.87亿元,占总额度的72%。充裕的授信空间赋予企业极强的逆周期操作能力,在土地市场出现机会时可快速调动资源,而无需依赖高成本非标融资。

经营性现金流管理能力持续领先行业。

报告期内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76.68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状态。这一数据与净利润37.91亿元形成良性互动,证明利润增长具有扎实的现金流支撑。

可以看到,货币资金存量与债务结构的匹配度、融资储备与业务发展的协同度、现金流创造与利润增长的同步度,共同构成滨江集团财务安全的“三角支柱”。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

在行业普遍承压的2024年,滨江集团证明民营房企仍可兼顾规模与安全。对于2025年,戚金兴表示,滨江的战略依然是匍匐前进,但是做好了随时“站起来”的准备——

规模稳住在1000亿左右,行业排名稳在15名以内,销售额占行业的规模稳定在1%以上;稳定在熟悉的城市、地段,做稳定的项目;继续和优秀的伙伴稳定合作。

什么时候会“站起来”?戚金兴坦言,行业止跌回稳之日,就是滨江站起来抓住新一轮机会之时。有理由相信,步入新阶段,这家有韧性、有远见的房企,将通过“区域聚焦+财务自律”的双轮驱动,继续书写它穿越周期的成长叙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