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面对外部关税战冲击与内需疲软的双重压力,房地产作为经济“压舱石”再次被赋予重任。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CPI与PPI同比双降,凸显市场“供强需弱”的深层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央将房地产纳入“防风险”核心领域,通过结构性改革激活内需,以对冲全球贸易不确定性。

一、三大政策亮点:重构行业逻辑

  1. 城市更新升维:从“棚改”到“全域焕新”
    会议首次将城市更新置于化解房地产风险的首位,标志着政策从单一棚户区改造转向系统性城市升级。2025年作为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的落地年,预计投入规模超万亿,重点推进45个试点城市。例如,广州黄埔区通过“房票安置”模式,3个月内消化存量房3200套,带动房企回款47亿元,同时拉动装修、家电消费增长18%。旧改货币化安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将成为稳楼市的关键抓手。
  2. 品质革命:住宅进入“精工时代”
    “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并非简单增加供应,而是推动行业标准迭代。随着《住宅项目规范》新规实施,北京、上海等20城已明确要求新建住宅100%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户均精装成本提升至5000元/㎡。万科、华润等头部房企率先推出“健康住宅3.0”产品线,配备智能新风、同层排水等系统,溢价率达15%-20%。土地市场同步“缩量提质”,2025年一季度重点城市优质地块成交占比提升至65%,倒逼行业告别“高周转”模式。
  3. 存量盘活:构建“去库存-保交付-促循环”链条
    针对全国7.2亿㎡商品房库存,中央明确优化收储政策。山东、河南等省已试点“以购代建”模式,地方国企按市场价8折收购滞销项目,转化为人才公寓或保障房。郑州某项目通过政府收储快速回笼资金12亿元,保交付周期缩短6个月。下一步政策将突破两大堵点:一是放宽民企参与门槛,允许联合体竞标;二是建立动态价格评估机制,避免“一刀切”折价损伤房企权益。



二、市场分化:房主应对策略重构

  • 一线城市:结构性机遇凸显
    核心区优质资产进入“稀缺周期”,上海内环新房去化周期降至4.2个月,部分项目启动“竞价摇号”。但远郊非地铁盘库存压力仍存,建议房主通过“以旧换新”政策置换核心资产。租赁市场同步受益,北京CBD公寓租金收益率回升至3.8%,较2024年提升0.5个百分点。
  • 低线城市:风险与转型并存
    三四线城市需警惕“价值陷阱”,如某中部城市房价已连跌11个月,但政策红利正在释放。浙江绍兴将36个存量楼盘改造为康养社区,入住率超90%,带动区域配套升级。房主可关注“存量资产+”模式,通过政企合作盘活闲置资源。

三、行业变局:从“规模竞赛”到“生态重构”

政策倒逼房企转向“轻资产运营”,代建、物管赛道迎来爆发。绿城管理代建业务毛利率达42%,较传统开发高出25个百分点。同时,供应链金融创新加速,保利与腾讯合作搭建的“建材集采平台”,使供应商账期从180天缩至45天,缓解行业资金链压力。



四、未来展望:长效机制下的新平衡

房地产税试点或于2026年扩围,结合“人房地钱”联动机制,市场将进入“慢牛”周期。预计2025-2030年,保障性住房供应占比将提升至30%,商品房市场聚焦改善需求。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TOP10房企市占率有望突破45%,具备产品力与资金链优势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洗牌。

结语
此次政策调整绝非简单救市,而是通过制度重构推动行业“刮骨疗毒”。对于房主与房企而言,唯有主动拥抱“品质化、精细化、可持续化”的新逻辑,才能在变革浪潮中把握先机。当房地产真正回归居住本质,一个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市场生态正在形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