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拉松热度不断攀升,马拉松的参与人数屡创新高,据《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 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全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 749 场,总赛事规模高达 704.86 万人次,相较于 2023 年,同比增长了 100 万人次。

如今的马拉松,奖牌越做越华丽,报名费越来越高,赞助商广告铺天盖地,完赛者却在吐槽 “补给靠抢”“路线混乱”“体验感极差”。

当马拉松逐渐沦为狂欢的舞台,我们不禁要问:这项运动的初心,究竟去了哪里?


等级与竞速压力

近年来,一些赛事对参赛者设定了繁琐甚至苛刻的成绩门槛,这种设定原本是为了提升比赛质量,激励跑者不断超越自我。然而实际效果却截然不同。

不少跑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等级,陷入了盲目竞速的循环,忽视了身体承受的极限甚至放弃了运动的初衷。

这种竞速文化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有数据显示,为了跑进某些赛事要求的“破三”(全程马拉松在三小时内完赛)门槛,许多业余跑者在短时间内加大训练强度,在身体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频繁参赛。


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致使受伤比例居高不下,一些心血管疾病和肌肉拉伤的案例频频见诸报道,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很多马拉松赛事上受伤、猝倒的,大多是追求高成绩的业余选手。

此外,为了达标,一些跑者甚至选择违规操作。伪造比赛成绩甚至雇佣“替跑”选手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不仅违背了体育精神,也严重损害了马拉松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社会对跑者完赛时间的高度关注和等级认证的过度宣传,正逐步将健康、快乐的跑步理念扭曲成分秒必争的负担。


跟风文化反思

随着马拉松的火热,一种由跟风心理驱动的文化在跑者之间悄然流行。不少人将跑马拉松视为一种社交需求、朋友圈“炫耀”的资格,深怕自己落后于身边的“跑圈”朋友。

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动下,许多跑者并非出于兴趣或身体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报名参赛,甚至有的新手在几乎零基础的状态下被迫参与,而这显然是隐患重重的。

一项针对国内马拉松参赛者的调查显示,约有30%的跑者承认他们是因为“身边有人跑”才开始报名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为赛事做足准备。

例如,某位初次参赛的跑者小张,由于朋友推荐,仓促报名了一次半程马拉松。然而,他仅花了三周时间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训练,最终在距离终点还有两公里的地方因体能耗尽而倒地送医。

这类事件并非个例,马拉松赛事中因训练不足发生的伤病案例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在强调“全民健身”的趋势下,每一位跑者都值得拥有一个科学、理性且健康的竞跑环境,而非仅仅为迎合潮流或证明自己而选择赛道。


直播与媒体偏向

在如今的马拉松赛事直播中,媒体镜头往往聚焦于精英选手在赛道上的竞速表现。的确,这些选手凭借非凡的能力和惊人的成绩成为焦点。

与此同时,占参赛人数绝大多数的大众选手,却长期被主流视线所忽略。作为普通人的代表,他们本可以更好承载跑步运动普及和传播健康理念的责任。


数据显示,在国内的一些大型马拉松赛事中,99%以上的参赛者是业余爱好者,专业选手的人数仅占极少部分。然而直播中对普通跑者的表现却寥寥无几。

媒体若能给予这些业余跑者足够的关注,不仅将比赛的“温度”与“亮点”更立体地展现,也能真正推动马拉松精神的传播和深化。


参赛成本负担

在马拉松赛事期间,很多举办城市的商业化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是住宿费用的暴涨问题。许多跑者为了参赛,不得不提前预订酒店。然而,比赛期间,赛事举办地的酒店价格普遍比平时高出30%到50%,甚至个别酒店涨幅高达两三倍。

其次,大量的赛事广告和赞助让马拉松逐步变得“商业味”十足。虽然商业赞助可以增加赛事收入,但从长远看,赛事过度商业化反而会让马拉松逐步失去它原本的精神内核——鼓励健康、传递积极、推动全民运动的理念。

避免利用赛事牟取暴利,通过透明管理、合理价格,提升跑友的参与感与好感度,让马拉松回归初心,而不只是一次次昂贵的消费经历。


马拉松本应是丈量自我极限的赛道,是普通人突破平庸的精神图腾,可当跟风虚荣、功利竞速、商业利益层层裹挟,这项运动正逐渐迷失在流量与数据的狂欢中。

它不该成为朋友圈的炫耀资本、等级认证的工具,更不该沦为资本收割的韭菜地。


唯有让赛事主办方回归服务本质,让媒体聚焦大众故事,让跑者重拾敬畏与热爱,马拉松才能卸下华丽却沉重的包袱,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运动——毕竟,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赛道上时,每个认真奔跑的身影,都比任何奖牌更耀眼。

各位跑友们,你觉得目前的马拉松热潮有“变味”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