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26日,清华学堂在北平正式建校,揭开了清华大学百年光辉历程的篇章。如今,时光荏苒,清华大学已步入建校114周年的历史节点,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她始终巍然屹立,以学术殿堂之姿,孕育英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进步。

值此清华校庆周之际,邀您共同回溯清华校长们的卓越风采,感受这所百年名校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注:

1、1911年4月—1912年10月是清华学堂时期,此时无“校长”称谓,而是称做“学督”,实际上相当于校长。第一个正式担任“校长”职务的是唐国安先生;

2、1912年10月—1928年8月被称为清华学校‍‍

3、1928年8月—1937年8月被称为国立清华大学

4、1937年10月—1938年2月被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和南开组合‍

5、1938年3月—1946年5月被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和南开组合‍

6、1946年10月—1948年12月被称为国立清华大学

7、1949年1月以后被称为清华大学‍‍

8、这23位校长中,冯友兰、叶企孙、刘仙洲三位老先生主持清华工作时不称“校长”,文革期间空缺。

01 任职时长


23位校长中,掌校时间最长的是梅贻琦校长,约17年。梅校长自1914年从美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出任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梅校长任职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掌校时间排第二的是蒋南翔校长,达到13年半。蒋校长任职期间,首推“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注意体育锻炼,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发展和提高。

此外,从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10位校长中,任职时间超过4年的只有周诒春和梅贻琦两位校长,而新中国时期的13位校长中,任职超过4年的则有7位。

02 上任年龄


23位校长中,上任时年龄最小的是周诒春校长,只有30岁,正是意气风发;而刘达先生则是67岁高龄出任清华校长,更可谓老当益壮。

此外,解放前,清华校长上任时的平均年龄是39.3岁,解放后则是54.7岁。

03 学科背景


建校至今的23位校长中,文科出身的有10人,理工科出身的有13人。


具体而言,民国时期清华校长中文科出身的居多,而到了新中国时期,情况正好反转了过来,理工科出身的校长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最近的8任校长,全部来自于理工科,充分反映出清华的理工科特色。

04 校长语录

我清华历来的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

----周诒春

清华不改大学,则落于人后,不得并驾齐驱。

----曹云祥

关于学生,我今天还有一句话要说,就是从今年起,我决定招收女生。男女教育是平等的。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

----罗家伦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叶企孙

你们进入大学要学知识,要提高能力。就像一个人要穿过原始森林,重要的不仅是给他一袋干粮,更应给他一支猎枪,因为干粮吃光了,不会再有;而用猎枪,可以不断地获得新的食物。

----蒋南翔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更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顾秉林

希望你们像梁启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期盼的那样,经过大学生活的砥砺,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园放飞人生的梦想,今后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陈吉宁

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你们要学会选择,把握住命运的方向。命运虽然充满变数,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寻的。对意义的不断追寻和对价值的终身坚守,就是求解命运之谜的最好方法。在面对选择时,要追寻意义,不因名利熙攘而困扰;要坚守价值,不因境遇改变而动摇。

----邱勇

05 校长简介

  • 周自齐(1869-1923)

山东成武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任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 唐国安(1858 - 1913)

籍贯广东香山。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14岁时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留学美国,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1912年5月以前称监督)。

  • 周诒春(1883 - 1958)

籍贯安徽休宁。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作为清华学校的老校长,周诒春留给清华的东西很多 在他任内确立了那句著名校训,并亲自规划督造了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

  • 张煜全(1879-1953)

籍贯广东南海。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

  • 金邦正(1887-1946)

籍贯安徽黟县。1909年秋,考取公费留美学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李海大学,专攻森林学。1914年毕业,获林学硕士和理学士学位。期间,与留美学生胡适、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组织“科学社”,并出版《科学》月刊。

  • 曹云祥(1881-1937)

籍贯浙江嘉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曹云祥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MBA学位获得者之一,他在清华任职期间颇有作为。在其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

  • 温应星(1887-1968)

籍贯广东台山。1901年进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预科学习,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前身,今西南交通大学),1904年毕业并赴美留学,进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1905年6月15日奉命转入西点军校,为我国首批入学西点军校的2人之一。

  • 罗家伦(1897 - 1969)

籍贯浙江绍兴。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 吴南轩(1893 - 1980)

籍贯江苏仪征。心理学家,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国立复旦大学校长,1949年去台,次年受聘为麻省国际学院教授。1966年任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儿童心理卫生》等。

  • 梅贻琦(1889 - 1962)

籍贯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学成归国。1931年12月至1948年12月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 冯友兰(1895-1990)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临时主席。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叶企孙(1898-1977)

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主席。文革期间曾受残酷迫害。叶企孙还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则是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

  • 刘仙洲(1890-1975)

河北完县人。曾担任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在教育上,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中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首先进行了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统一工作。

  • 蒋南翔(1913-1988)

江苏宜兴人。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

  • 刘达(1911-1994)

籍贯黑龙江肇源。北平辅仁大学肄业,著名教育家。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7年4月至1978年6月为革委会主任,1982年7月不兼党委书记),1983年5月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

  • 高景德(1922-1996)

籍贯陕西佳县。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现名:西北工业大学)电机系。1956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获得前苏联博士学位第一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张孝文(1935-)

籍贯浙江宁波。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校长,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入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 王大中(1935-)

籍贯河北昌黎。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82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顾秉林(1945-)

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70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1982年获丹麦Arhus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2012年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目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长等职。

  • 陈吉宁(1964-)

博士,教授。1981年9月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1994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1998年3月回清华大学任教,1999年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06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07年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2012年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2015年起,他担任环境保护部部长。2017年,陈吉宁转至北京市政府,担任市长,并负责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组织工作。自2022年10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级别副国级。

  • 邱勇(1964-)

四川荣县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后转入化学系,1988年7月本科毕业,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94年7月博士毕业留校工作。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升任校长。2022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同时,他还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 王希勤(1968-)

江苏泰县人。研究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198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9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91年7月本科毕业。1991年9月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6年8月博士毕业留电子工程系工作。2000年5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2003年12月晋升教授。2006年12月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2010年11月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2012年8月任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2015年9月任清华大学监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6年12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10月任清华大学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22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部级)

  • 李路明(1968-)

山东桓台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自1996年起在该系担任教职,逐步晋升至副教授、教授。李路明曾任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航空宇航系主任,以及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他的研究专长为人机与环境工程、脑起搏器、神经调控。2022年9月,李路明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校长。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2月升任清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及党委副书记。

来源:公众号一读EDU(综合自清华大学、知社学术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