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朋友圈突然安静了?那些整天晒购房合同、转发楼盘广告的朋友,好像突然消失了。

就在上周,某二线城市新盘开盘只卖出三成,当地有房东二手房挂牌一年降价40万仍无人问津。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70城房价环比下跌城市已达53个。

马云7年前那句"未来房价如葱"的预言,王石三年前断言"年轻人根本不用急着买房",正在变成我们看得见的现实。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两类人正在这场变局中越陷越深......

第一类人:把房子当投资工具的人

温州炒房团消失了,现在房子不是资产,是烫手山芋。有的人手里握着5套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月供4万多,租金收入却不到1万。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全国法拍房数量从2019年的50万套激增到2024年的200万套。

十年前闭眼买房都能赚钱的时代早已终结,某头部中介内部数据显示,2024年投资性购房占比从巅峰期的38%暴跌至7%。

那些还想着买套房等升值的人,就像守着BB机升值一样,遥遥无期。

更致命的是房产税试点扩大,一位炒房客算过一笔账,他名下的3套房产如果按1.2%税率征收,每年要多交18万。

这就像给投机者戴上了紧箍咒,多套房的持有成本正吞噬着最后的利润空间。

第二类人:被焦虑裹挟的刚需族

90后北漂小林的经历刺痛无数人,月薪2万咬牙买下燕郊房子,现在月供1.3万,房子市值却缩水40%。




以为买了房就能安定,现在反而被房贷捆住了手脚。这种恐慌性购房,本质是被开发商和中介制造的焦虑绑架。

开发商惯用的现在不买永远买不起话术正在失效,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供给将覆盖30%的新市民。

王石说得更直白:00后的父母、岳父母至少各有1套房,根本不需要为住处发愁。

65%的购房者首付需要父母支援,这其中又有32%动用了老人的养老钱。当房子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时,这种透支未来的行为无异于赌博。

买房一定要看懂国家定调的三个信号

房住不炒不是口号是利剑,深圳最近叫停众筹买房,南京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这些动作都在重申:房子要回归居住本质。

市场正在自我净化,某TOP10房企高管私下透露,现在开发商更愿意建90平以下小户型,投资客消失了,真实居住需求变得清晰。

租房市场迎来春天,住建部推出的五年免押金、租金年涨幅不超5%等新规,让租房真正成为可选项。

正如马云所说:租房不是失败,是智慧。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2016年抢购燕郊房的人,那些2020年高价接盘学区房的人,都在用亲身经历验证着商业大佬们的预言。

房子终究是容器,生活才是内容。当国家用政策打破房产神话,当市场用规律戳破价格泡沫,聪明人早已看懂:与其被房子绑架人生,不如把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

就像王石在自传里写的:我三次换房都是先卖后买,从不被房子牵制脚步。

这或许能给当下焦虑的我们最朴实的启示: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在钢筋混凝土里,而在持续增值的自己身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