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喀麦隆,有一个美丽却又暗藏恐怖的地方 —— 尼奥斯湖。它宛如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上,湖面终年澄澈,波光粼粼,周边景色宜人,吸引着无数人在此定居生活。
然而,谁也不曾料到,这个看似平静的湖泊,在 1986 年 8 月 21 日的那个夜晚,化身成了恶魔,一夜之间夺走了 1700 多条鲜活的生命,震惊世界。
恐怖的夜晚:死神悄然降临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夏日夜晚,尼奥斯湖周边的村落里,人们在一天的劳作后,纷纷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尼奥斯湖所在的地区,本就是宁静祥和的,村民们依靠着湖泊的滋养,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凌晨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宁静。尼奥斯湖毫无征兆地突然喷发,巨大的水柱以每小时 100 公里的速度冲天而起,场面犹如末日降临。
紧接着,一股浓密的、充斥着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高密度云气,从湖中迅速涌出,以惊人的速度向四周蔓延。这股云气高度达 120 米以上,并且在低空形成了约 50 米厚的致命云层,其笼罩半径超过了 23 公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它比空气重,因此这股致命的云气紧贴着地面,如同一片死亡的阴影,沿着火山壁悄无声息地流入周边的山谷,所到之处,生命的气息被无情地吞噬。
在睡梦中的人们,突然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惊醒,他们惊恐地发现,周围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呼吸变得异常困难。身体强壮的人,在极度的恐慌中没头没脑地四处乱跑,试图寻找一丝新鲜的空气;而那些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直接倒地昏迷。
一位当地的幸存者后来在接受访问时,回忆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声音中依旧充满了恐惧和悲伤:“我在睡梦中闻到一种可怕的味道,醒来之后却无法开口说话,我听到从我女儿的嘴里发出很可怕、很不正常的声音。
我试图走向我女儿的床,但我随即摔倒且倒地不起…… 我倒在地上直到上午 9 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奋力起身去开门,看到了我的一些朋友,我想要说话,但是我没有办法,我几乎无法呼吸…… 后来我才发现,我女儿已经死了。我的邻居也都死了,我在离开尼奥斯湖的时候,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生命迹象……”
这场灾难来得如此迅猛,如此毫无防备,仅仅几个小时内,尼奥斯湖周边 2000 余人相继窒息身亡,周边的牛羊、鸟类、昆虫等动物也几乎全军覆没。
原本生机勃勃的村落,瞬间变成了一片死寂的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惨状令人不忍直视。由于死伤太过惨重,尼奥斯湖在 2008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承认为世界上最致命的湖泊。
探寻真相:科学家抽丝剥茧
如此惨烈的灾难,震惊了喀麦隆政府。事件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派出本国的科学家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同时还邀请了国际权威科学人士共同参与,试图揭开这场灾难背后的真相。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乔治・克林和 USGS 科学家比尔・伊万斯率先抵达现场。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清晨 6 时左右,湖面上开始飘起一小缕一小缕的雾气,这些雾气渐渐汇聚,形成了雾团,随后随风飘向岸边。
凑近一闻,雾气中还带有一股臭味,人吸后感觉头晕、恶心、憋闷、四肢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越来越浓,在 8 时至 10 时之间达到顶峰,而此时,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畜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直到上午 11 时后,雾气才渐渐变淡,直至消失。
根据幸存者的回忆,在灾难发生前,他们曾听见隐隐的轰鸣声。科学家们初步猜测,可能是尼奥斯湖底的火山喷发了,火山中的有害气体漫溢开来,从而导致人畜死亡。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科学家们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他们首先对湖底进行探测,测出湖底有高浓度的碳酸盐,并且通过同位素方法,确定了碳酸盐中的碳的确来源于火山。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尼奥斯湖的深水里含有大量的碳酸铁矿物,也就是菱铁矿。
这种菱铁矿是湖底的二价铁与高浓度的碳酸盐,经过长时间的化合而形成的。而这个化学形成过程,必须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并且需要数百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尼奥斯湖底的火山已有数百年没有喷发,为菱铁矿的形成提供了可行条件。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发现,火山湖的湖水按化学性质的不同,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使湖水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化学平衡状态。
尼奥斯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气体,其中 9 成是比空气重 1.5 倍的二氧化碳,另有一些是含有氰化氢及其延伸物的剧毒气体。在湖水平静的时候,这些气体就像被封印在湖底的恶魔,安分守己地待在湖底。
然而,一旦在足够强烈的外力搅动下,充满碳酸的水就会上升,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冲出水面,和其他毒气一起,形成大量雾气涌向岸边,瞬间就会变成让人畜瞬间窒息的隐形杀手。
而尼奥斯湖澄碧的水在灾难后变成了红褐色,一是因为火山的喷发导致湖水浑浊,二是因为巨大力量的搅动,使湖底大量的红褐色菱铁矿翻上了湖面。
综合各种研究结果,科学家们最终确定,1986 年 8 月 21 日的这场灾难,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天然脱气现象,也被称为 “湖泊喷发” 或 “湖泊翻转”。
几千万立方米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脱出湖水,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紧贴地面像云一样沿着火山壁流入山谷,最终酿成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悲剧不再:多方努力治理 “杀人湖”
尼奥斯湖的灾难虽然已经查明了原因,但这个 “杀人湖” 的威胁却依然存在。科学家们发现,尼奥斯湖底至少存积了 3 亿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而且这些气体仍在不断增加。谁也无法保证,它不会再次突然喷发,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灭顶之灾。
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从 2001 年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尝试为尼奥斯湖排毒。他们采用特制的排气管,深入湖底,将湖底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导出来,并进行妥善处理。
2009 年 1 月,由美国、法国、日本和喀麦隆四国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团,首次成功地利用虹吸装置,安全抽取和释放了尼奥斯湖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有效地遏制了毒气的增加,“排气防喷” 的国际合作计划初见成效。
从尼奥斯湖排气现场拍摄到的录像中,可以看到一个 50 多米高的白色 “水柱” 从湖面升腾而起,时高时低。专家介绍说,这个 “水柱” 的 90% 为气体,10% 是湖水,喷发的时速约为 100 公里。这种自然虹吸装置每年可排除湖中 2000 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气体。
2009 年 4 月,专家们还在尼奥斯湖边安装了警报器。这个警报器一旦测得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就会亮起红灯,并发出警报声,附近的居民便可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此外,喀麦隆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 2008 年 3 月份签署文件,计划在 2010 年前完成 “杀人湖” 尼奥斯湖的治理及移民安居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尼奥斯湖喷发毒气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距离尼奥斯湖不远的莫努恩湖,在 1984 年 8 月 15 日也曾喷发过毒气,造成 37 人死亡。如今,莫努恩湖岸边也已安装了警报器,排气行动也在筹备之中。
非洲 “杀人湖” 尼奥斯湖的事件,是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灾难。它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但同时,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查明了原因,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抗自然灾难的决心和智慧。
希望在人类科学力量的保驾护航下,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尼奥斯湖周边的人们能够重新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