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手电影

2024年五一档,一部名为《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的悬疑喜剧片以5230万元票房黯然离场,却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撤档即胜利”的魔幻现实。当同期影片为票房冠军争得头破血流时,这部由杨幂领衔主演、丁晟执导的作品却因“环境因素”匆匆撤档,更令人玩味的是,出品方竟高调宣称“实现盈利”。在影视寒冬与资本寒冬的双重夹击下,这部电影究竟如何突破行业常规逻辑?其盈利神话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一、五一档的“火锅”为何不香?

2024年五一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疫情后的首个真正复苏节点。《维和防暴队》《末路狂花钱》等影片你追我赶,而《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却以5354.5万元票房位列第六,仅占档期总票房的3.7%。这一成绩与影片前期宣发声量形成鲜明对比——杨幂的红发造型、剧本杀式悬疑设定、川渝文化符号等话题曾引发社交媒体热议,首日排片率也达到8.2%。

票房失利的核心症结在于定位错位。影片试图融合剧本杀解谜、荒诞喜剧与川剧元素,却因类型杂糅导致观众认知混乱。豆瓣评分从6.2分跌至4.8分,差评集中于“悬疑不够烧脑,喜剧不够爆笑”“川剧变脸沦为噱头”。更致命的是,作为一部以“分赃命案”为内核的犯罪片,其尺度把控在合家欢档期显得格格不入。



二、票房之外如何“变”出利润?

当行业还在计算票房分账公式时,《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已悄然启动资本游戏。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最终分账票房仅1757万元,远低于业内估算的8000万元成本线。但财报显示的“盈利”,实则源于三大隐秘操作:

溢价发行:资本杠杆的极限操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片采用“保底+分成”模式,将发行权溢价转卖给第三方公司。通过财务手段将制作成本“做低”至3000万元,同时设定1.2亿元的保底票房。即便实际票房未达预期,资方仍可通过溢价差额和发行分成获利。这种操作模式在《英雄本色2018》等片中已有先例,本质是资本方与制片方的利益对冲。

版权预售:流媒体时代的新财路
影片在开机前便与优酷签订网络独播协议,保底收入超4000万元。这一数字已覆盖制作成本的50%。在长视频平台争夺优质内容的当下,中小成本影片通过版权预售实现“未映先赚”已成常态。

政策红利:影视基金的隐形输血
作为入围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的作品,该片获得地方政府文化基金补贴。加之杨幂主演带来的商业保险降费,实际资金压力远低于账面数字。



三、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行为艺术”

5月5日,片方以“环境因素”为由宣布撤档,但真实原因指向更深层的资本运作:

止损窗口期:五一档后市场热度骤降,若继续放映,最终票房恐难突破7000万元。及时撤档可避免后续分账损失,同时为网络播放保留热度。

舆论引导术:撤档声明中“择日再聚”的表述,实则为后续网络上线造势。这种“影院试水+网络收割”的双渠道策略,在《肥龙过江》等片中已被验证有效。

财报美化术:选择在二季度初撤档,可将票房收入计入一季度财报,同时将网络版权收入纳入二季度报表,形成“跨期盈利”的财务假象。



四、电影盈利的“新常态”还是“伪命题”?

该片引发的争议,本质是行业对盈利模式的认知撕裂:

正方观点:在流媒体崛起、政策扶持、金融工具创新的背景下,票房已非唯一指标。版权预售、植入广告、衍生品开发等多元化收入正在重构电影经济模型。

反方质疑: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将导致内容空心化。当制作成本被财务手段稀释,当艺术创作沦为数字游戏,中国电影或将陷入“虚假繁荣”的陷阱。

导演丁晟在直播中落泪称“票房压力巨大”,但这场“卖惨营销”本身也是资本游戏的一环。杨幂的高片酬争议、宣发费用的谜团,更暴露出行业薪酬体系与成本结构的失衡。



五、当电影成为“金融产品”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事件,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后票房时代”。在这个时代,影片的资本属性愈发凸显:

制作端:通过主控方自投、跟投方溢价进入,实现风险分摊与资金杠杆最大化。

发行端:采用“保底+分账+网络预售”的复合模式,构建多层次收益结构。

放映端:利用档期选择、撤档策略、跨媒介发行等手段,实现收益最大化。

这种转变对行业生态影响深远:中小成本影片可通过资本运作存活,但头部大片仍将依赖票房基本盘;传统制片公司将转型为金融操盘手,而内容创作可能沦为附庸。



当《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在资本江湖中全身而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沉浮,更是一个产业的蜕变。在票房数字与财务报表的博弈中,中国电影正在寻找新的生存法则。或许正如片名所言:在这个时代,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玩一局资本游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