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昨晚(4月26日)圆满落幕。从4月18日到4月26日,九天时间里,全世界最好的电影在北京绘出了“美美与共”的光影画卷;全球影人与影迷跨越山海,“为一部电影,赴一座城”;技术与产业共生共促,以 “新质光影”开启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前行之路。而创新举办的电影生活节,则为未来电影开启了更多可能。
昨晚的闭幕式上,现场揭晓了“天坛奖”的各个奖项。作为北影节的核心活动,本届“天坛奖”报名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再创纪录,国外报名影片比例接近90%,类型丰富、主题多元,彰显了北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120年前,中国第一部自制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大观楼上映。此时距离世界电影诞生不过十年。120年后,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如浪潮席卷全球,一举登上了世界影视票房前五的位置。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同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从开幕式红毯上,众多明星以复古造型致敬经典角色;到“北京展映”单元特别策划的“两甲子的喝彩”,再到闭幕式上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获得终身成就奖,“致敬经典”主题贯穿北影节始终。
97岁田华获“终身成就奖”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注目未来。已经走过15个年头的北影节始终坚持向“新”而行。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今年进一步扩展为“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汇聚了40余部先锋作品,包含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各种主题活动和专题论坛上,导师们与青年电影人面对面沟通对话。
姜文电影大师班活动现场
项目创投终审路演活动现场
北京,这座中国电影的原点城市,为北影节向“新”而生提供了文化的沃土和深厚的产业积淀。在北京注册的影视企业超万家,占全国的7.4%,大部分都是头部影视企业。55部过亿票房的国产影片当中,“京产”影片占到1/4。2024年北京市票房20.9亿元,占全国总票房近5%。从项目孵化到创作引导,从平台搭建到行业联通,通过北影节,北京在持续努力建设人才荟萃、创作活跃、市场繁荣的国际影视高地。
2025年是中国电影消费年。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新推出“北京电影生活节”。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根,就撬开了“嗨玩北京”的众多可能。截止目前,北影节联动商圈整体吸引客流突破3000万人次,票根经济撬动相关消费突破110亿元。
电影从银幕走向了城市街巷,贯通了文商旅体,塑造出了新消费场景的更多可能。北影节成为了一场融合产业深度与大众狂欢的文化盛宴。
本台评论:光影两甲子 银幕大乾坤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深情回望历史中,展望未来。银幕上,多部4K修复影片让我们看清了中国电影的百年之路;各大活动论坛、主题沙龙上,新技术与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新质光影”的璀璨未来。银幕外,今年首次推出的 “北京电影生活节”,以一张小小的票根,串联起餐饮、旅游、住宿、文创、体育等多种业态,在全城掀起一场以光影为媒的消费嘉年华,让我们看到了小银幕蕴含的大“能量”。今年的北影节把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融入到 “电影+城市”的共生叙事中,为未来的电影之路开拓了新的可能。今年的北影节已落幕,但生机盎然的光影脉搏仍在蓬勃跃动。
来源:BRTV新闻(记者:梁雪松、王潇、贾增远、周宇、张虎、楚健、陈钦伟)
编辑: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