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春,福建猪仔坝的一个老乡家中,正发生着沉重的一幕,一位脖子被打个窟窿的战士,正颤颤巍巍用笔在纸上写字。
送他来的战士,紧握双拳忍着不让泪水落下,仔细看着纸上的一笔一画,并跟着念出所写的字。
“同志们要坚持战……”大家都知道下一个字就是“斗”,可却再也没有看到笔在纸上划出痕迹。
这个脖子漏洞的人叫钟国楚,他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战士们赶紧把他抬往九洲山一座临时医院救治,可这时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到了医院,一位医生摸了摸钟国楚的鼻息,神色凝重地摇了摇头。
战士们双眼噙着泪水,看着钟国楚一动不动的身体,谁也不愿离开,最后还是医生担心他们追不上大部队,才催促赶紧离开。
战士们化悲愤为力量,以最快速度归队,人死不能复生,战友能做的不是悲天悯人,而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在战场上为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报仇。
可令战友们没想到的是,二十多天后,钟国楚竟奇迹般地回到了大部队。
到底发生了什么,被医生“判了死刑”,在战友眼皮底下牺牲的钟国楚能“死而复生”?
钟国楚巧施“空城计”,以3人骗过百余土匪
“机智和乐观是战斗力”不仅是说说,在革命的年代,甚至能起到以一敌百的作用。
1912年,钟国楚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17岁那年,钟国楚看到了由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率领的工农红军来到赣南闽西地区,他便毅然决然加入到这场革命的风暴之中。
别看钟国楚年纪轻轻,但思想觉悟很高,加入工农红军后一年他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钟国楚很快加入到红军的战斗和地方的建设之中。
正值红军用人之际,钟国楚这样的年轻干部被派往刚刚解放的建宁、泰宁等地,但他要面对的可不只是建设地方而已。
因为连年战乱,各地都有不少土匪流寇出现,打家劫舍、抢劫客商等事件时有发生。
小则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人的土匪,不仅影响当地百姓生活,更是对地方建设造成不小阻挠。
1933年的春天,21岁的钟国楚被派到闽西边陲的泰宁县溪口区做区委书记,一次开完会,他和两名同志一同返回溪口。
可三人走到山脚下一条必经之路时,突然看到道路被一群土匪拦住设卡,土匪大约有上百人之多,路过的商人、百姓无不被搜刮干净。
钟国楚见状,想着虽然三人都带着手枪,可贸然出击必定也无法敌过百人的土匪群体,三人发愁之际,钟国楚灵机一动。
“咱们今天扮演一次诸葛亮,唱他一出《空城计》。”
钟国楚对另外两人说道,听了这话,另外两人皱着眉头四目相对,都是一脸的疑惑。
钟国楚年轻时照片
见两人没反应过来,钟国楚便指了指身上的口哨,这下两人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于是分别跑到大路两侧的树林之中。
《空城计》大家都了解,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假装城内埋伏了重兵,有计谋逼退了敌军。可钟国楚的计策虽叫“空城计”,却实实在的以三人“包围”了百余土匪。
只见,钟国楚一人信誓旦旦地朝土匪关卡走去,土匪正庆幸又有“羊入虎口”时,他突然一边冲向关卡一边掏出手枪朝天放枪。
枪声余音未消,两边的山上响起急促的哨音,并伴随着枪声和呐喊声:
“同志们!冲啊!包围拦路的土匪,一个也别放过!”
土匪们一个个摸不着头脑,可这震天动地的气势实在不像是假事,霎时间乱作一团,抱头鼠窜。
这出“空城计”还真被钟国楚唱成了,三个手持手枪吹着口哨、喊着口号的人,真就把百余名土匪吓走。
趁着关卡乱套,原本被劫的客商、百姓也得以脱身,而钟国楚三人也顺利地通过了关卡,重聚后返回溪口。
等土匪们逃到山里后,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红军包围他们,可再回到大路上时早已没了行人的身影。
如果硬碰硬,就算钟国楚三人打光手枪里的子弹,也无法摆平上百名土匪,但只要动动脑子,发挥聪明才智,不用流血伤亡也能达到目的。
战争年代,流血牺牲是常事,但钟国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到鬼门关走一遭。
打扫战场遇敌冷枪,钟国楚重伤命不保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闽西的革命形势也不容乐观,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来势汹汹,“不惜以十个换一个”。
八个国民党军的正规师,及闽西地方的民兵团,大约十万人的部队直指闽西苏区,并计划在三个月内消灭在闽西的红军游击队。
国民党扬言要消灭的红军中,包括钟国楚所在的闽赣军区独十八团,艰苦的战斗在所难免。
经历了几次战斗后,独十八团被打散了,与战友分散的钟国楚幸运地被编入了岩连宁支队,跟随罗忠毅的指挥进行战斗。
这是两人第一次结识,但1987年钟国楚曾专为罗忠毅和廖海涛写过一篇回忆录,也足以证明友谊之深。
廖海涛
当时部队的条件并不好,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苦,露宿山野在正常不过,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罗忠毅的乐观精神感染着队伍里的每个人,包括钟国楚。
罗忠毅永远会以好的一面看待问题,也成就了他面对问题,不断探索办法的处世办法,在罗忠毅的指挥下,部队发挥善于偷袭、奔袭、化妆奇袭等优势,积连连小胜促质变全歼敌军。
有这样积极乐观的领导、战友,钟国楚也深受感染,可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酝酿。
一次,部队到漳平南乡一带活动,获悉了敌人要对其开展“清剿”行动,于是,罗忠毅决定主动迎击,提前伏击敌人。
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后,红军战士如子弹般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四处乱窜,胜利属于红军,敌人基本被全部歼灭,但谁也不敢打包票,战场上没有躺在地上假死的人。
所以每次战斗后,部队都会打扫战场,这次也不例外,可就在钟国楚带领队员打扫战场时,敌人的冷枪放倒了钟国楚。
图片来源网络
子弹击穿钟国楚的颈部,打穿了气管,血止不住地往外流,当即,罗忠毅下令一个班,用担架将钟国楚抬到一位老乡家中救治。
但是钟国楚的伤势太过严重,被击穿的脖子让他无法说话,只能用笔写字代替。
颤颤巍巍写下“同志们要坚持战……”几个大字后,他就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战士们见状赶紧把他抬到医院。
可一到了医院,医生就用凝重的表情给钟国楚“判了死刑”,战士们怔在原地,他们明白钟国楚政委牺牲了。
顿时,战士们泪如雨下,久久不愿离开,最后还是医生担心他们追不上大部队,才催促赶紧离开。
临走前,战士们再三拜托医生,一定要将钟国楚的遗体妥善处理并埋葬。
人死不能复生,战友能做的不是悲天悯人,而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在战场上为战友报仇,可就在战友们都以为钟国楚牺牲之后,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钟国楚突现本人追悼会,一句玩笑打破悲伤情绪
1935年春,在福建永春山的一座破庙里,响起了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国际歌》,低沉且悲伤。
庙堂上的几个字格外醒目:钟国楚同志追悼会,这是罗忠毅带着战友们在悼念敬爱的战友、朋友钟国楚,春雨淅淅沥沥,衬得追悼会更加清冷。
与此同时,福建的大山之中有一人穿行,追寻罗忠毅队伍的踪迹。
这人穿着破衣烂衫,腰带因长年磨损已经褪了颜色,一顶破斗笠戴在头上,宽大的帽檐几乎遮住整张脸,手中紧握一把砍刀体现了他樵夫的身份。
他已经寻找罗忠毅两天两夜了,第三天时忽然在路边发现了一座新衣冠冢,旁边摆放的鲜花能够证明。
荒山野岭为何会有新冢?樵夫走上前一看,墓碑上的字却令其惊讶疑惑,这衣冠冢不是别人,正是“钟国楚同志之墓”。
樵夫莫名其妙,这竟是自己的坟墓?为何有人立下墓碑,难道是同名同姓之人?这樵夫正是钟国楚,可他不是因为战斗牺牲了吗?
突然山中风起,未烧完的纸钱和烧烬的纸灰胡乱飞起,钟国楚带着疑惑,决定紧赶几步追上送葬的队伍。
雨天山路并不好走,路过一处破庙时,钟国楚想歇歇脚,可还没等走近,他便听见庙里传来阵阵《国际歌》的声音,这深山破庙中怎会传出这首歌的声音?
钟国楚打算一探究竟,可刚走两步,他就被两名端着枪的战士拦住:“你干什么的?”
说完,钟国楚一看便认出这就是他队伍里的兵,激动地说道:“我是钟国楚啊!”
两位战士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钟国楚,我是钟国楚啊!”
战士一脸惊恐,钟国楚想到刚刚看见的衣冠冢,忽然明白原来战友们以为自己已经死了。
钟国楚摘下斗笠,露出真实长相,战士们见真的是钟国楚,一时间激动得不知所措。
战士们告诉钟国楚,大伙以为他牺牲了,正在庙里举行追悼会,战士刚想进去汇报,钟国楚将其拦了下来,示意自己进去看看。
庙堂门口,正堂上写着“同志追悼会”几个大字,走进正堂,红军战友挤满了残破的庙宇,大家低着头,为心中的好战友、好同志默哀,钟国楚就站在最后面默默地看着,被战友们的惋惜打动,心中酸酸的。
罗忠毅站在最前面,主持追悼会:
“我宣布,钟国楚同志的追悼会,现在开始。”
战士们跟着声音鞠躬,并伴随着隐忍的抽泣声,就在所有人都弯下腰时,罗忠毅发现,队伍的最后有一位樵夫并没有鞠躬。
罗忠毅带着军人本能的警惕,和对战友不尊重之人的愤怒,大声喝道:“什么人?”
钟国楚的声音带着颤抖,与之前战斗时铿锵有力的声音不太一样。
罗忠毅并未听出老战友的声音,警惕地拔出枪,在场的战士也瞬间进入警戒状态,抬起手中武器瞄向衣衫褴褛的樵夫。
罗忠毅
钟国楚缓缓摘下斗笠,罗忠毅走近看了仔细,竟惊讶地愣在原地:“你……是……钟国楚?”
战士们仔细打量了樵夫一番,原来真的是钟国楚,钟国楚的泪水再也绷不住了,喊道:
“老朋友,我没死,我活着回来了!”
瞬间,追悼会悲伤的氛围一下变成了喜悦,还有不断追问,当天送钟国楚去医院的战士结结巴巴地问道:“怎么会?那天我们送你到医院,眼看着你……没了气啊……”
面对罗忠毅和战友们的疑问,钟国楚才把去医院之后的事情一一道来。
原来,当天钟国楚受伤后被抬到医院,因为气管被凝结的血块堵住,一时间没了呼吸,可就在医院的同志担着钟国楚准备下葬时,奇迹发生了。
从病房到埋葬地的路十分颠簸,两人一路上抬着担架只能上上下下,可神奇的事就这样发生了,钟国楚气管中堵住的血块,因为颠簸滑了出来。
钟国楚缓缓睁开了眼,见状,医院的同志连忙把他抬回了医院紧急救治,当时,钟国楚也仗着年轻力壮身体好,把踏进鬼门关的一只脚缩了回来。
醒来之后,钟国楚一直心系着部队和战斗,可医生总以他伤病未痊愈不让他出院。
在医院呆了十几天后,钟国楚再也按捺不住,于是趁夜偷偷逃跑,踏上了寻找大部队的路途。
巧合的是,因为大部队一度被打散,当初送钟国楚去医院的战士也耗费了近20天的时间才归队,所以几乎和钟国楚前后脚回来。
一路上,钟国楚担心身份暴露,于是打扮成山野樵夫的模样,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花了两天两夜时间追上大部队,还亲临了一场自己的追悼会。
说完,大家都明白了来龙去脉,从阴曹地府走一遭回来,钟国楚和战友们喜极而泣,但在这种氛围下罗忠毅还是展现出他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据钟国楚的回忆,他伤愈归队时,罗忠毅除了亲切的问候,还和他开起了玩笑说:“老钟同志,马克思不愿接受你呵!”
这样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的话,让钟国楚长期离队的抑郁心情,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
这种乐观的精神不仅驱散了悲伤,也给钟国楚的军人生涯带来影响,甚至影响了战斗的结局。
朝鲜战场上因材施教,钟国楚积极迎敌让美国丢脸
那次“死而复生”后,钟国楚一直活跃在战斗一线,从五次反“围剿”斗争,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钟国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军长,并于1952年9月带领志愿军23军入朝参战。
当时的志愿军23军,新成分很多,战斗骨干不是被调走就是已经转业,有实战经验的指战员不足半数。
但这难不倒钟国楚,以乐观态度积极面对问题是他多年战斗养成的习惯,他根据部队的特点,发掘并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打法,在战场上多次发挥奇效。
当时,281.2高地的战术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彭德怀司令员曾多次在电文中提及。
1952年10月,志愿军第38军反攻281.1高地,但由于关键情报被叛徒出卖,使得美军、韩军准备充分,反攻高地十分艰难。
后来,钟国楚的第23军奉命接替第38军的防务,并与战斗力强悍的美军第七师、韩军第2师团进行作战。
1953年1月,钟国楚领导第23军进行了丁字山防御作战,正是此战给美韩两军好好上了一课,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上甘岭战役。
此战,“联合国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克拉克邀请美国国会议员、高级将领和记者,“欣赏”他空、坦、炮、步的协同作战成果,十分骄傲。
但令克拉克没想到的是,无论空中打击、坦克射击、炮击覆盖,都被守卫的第23军一一击退,他引以为傲的作战成果变成了一个笑话。
此役,第23军以伤亡11人的代价,歼敌150余人,让“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颜面扫地。
1953年6月,为了配合朝鲜半岛停战谈判,志愿军总部计划发动金城战役,第23军为了配合东线方向作战,决定提前对韩军实施反击,围绕281.2高地展开作战,并伺机夺取阵地。
志愿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美韩两军的预期,甚至产生恐惧的想法。
经过不断调整和磨合,第23军战斗力越发强劲,而韩美两军也不得不加强重型火力,这也导致之后的战斗,一次比一次难打,但胜利终究属于英勇的志愿军,第23军的战功也十分显赫。
从钟国楚所领导的志愿军第23军入朝参加战斗开始,10个月期间消灭敌军近1.5万人,击落敌机152架、摧毁击伤坦克106辆。
如此卓越的功绩,要是没有钟国楚的机智和乐观精神,恐怕也无法解锁如此成就。
结语
除了那次被担架侥幸“救活”,之后的战斗中钟国楚虽负伤,但未再受过危及生命的伤害。
从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钟国楚从一名副班长、指导员,渐渐成长为师长、军长。
1955年,钟国楚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此外,他还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如此赫赫战功,不是靠着“大难不死”的福气,而是靠着钟国楚一次次用智慧、勇气和乐观积极的精神,夺得一次次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