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1 点,26 岁的小林盯着手机里第 18 版修改的 PPT,眼药水滴进干涩的眼眶时,突然发现自己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
手指关节因为长期敲键盘泛着红肿,后颈贴着的止痛贴在空调房里发凉 —— 这届年轻人不是不想上班,是身体、情绪、价值感这 “职场三体”,真的快扛不住了。
一、身体先被上班掰成八瓣
每天通勤就像一场 “生存闯关”。早高峰地铁里,有人被挤得手机贴在玻璃上,有人背着 10 斤重的电脑包在站台狂奔,等到了公司,肩颈已经像灌了铅。
95 后程序员阿明算过一笔账:每天来回 3 小时通勤,相当于每周多上一天班,一年下来,300 小时全耗在人挤人的地铁里,比大学一学期的课时还长。
进了办公室,才是 “身体消耗” 的开始。对着电脑敲字时,手腕像绑了块磁铁,腱鞘炎发作时连拧瓶盖都费劲;久坐后站起来,腰椎发出 “咔嗒” 声,仿佛在抗议 “这椅子比大学食堂的塑料凳还难坐”;最要命的是加班,凌晨 2 点打车回家,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第二天还要顶着黑眼圈打卡,连咖啡机都救不了的疲惫,正在一点点啃噬身体。
72% 的上班族有颈椎问题,58% 的人长期失眠,30 岁以下患腰椎病的比例比 5 年前翻了一番。有人开玩笑说:“以前怕‘中年危机’,现在 25 岁就开始攒工伤,工资还没涨,体检报告的异常项先涨了。”
当上班变成 “用半条命换工资”,谁的身体能经得起天天这么造?
二、情绪在办公室反复横跳
现在的职场,活没干多少,“宫斗戏” 倒是天天上演。
领导说话像打谜语,“这个方案再优化一下” 等于 “推翻重来”,“年轻人要多承担” 等于 “加班是你的福报”;
同事表面笑嘻嘻,转头就在工作群说到你:“XX 的数据不对吧?” 潜台词是 “出问题了,锅你背”;
最窒息的是流程,报销贴票要上传 8 张照片,申请会议室要审批 3 天,连打印纸都得走系统流程。
年轻人戏称:“上班不是在干活,是在玩‘职场消消乐’,每天消的不是方块,是无穷无尽的破事。”
00 后实习生小羽的经历很典型:帮领导改 PPT 到凌晨,第二天换来一句 “这配色像老年机”;帮同事核对数据,对方转头跟领导说 “新人需要多锻炼”;想准点下班,发现整个办公室没人动,只能假装刷手机等 “氛围组” 解散。
她说:“每天上班像演话剧,表面是‘元气打工人’,背地里在备忘录写了 100 种辞职理由。”
更伤人的是 “隐性消耗”。睡前不敢关手机,生怕错过工作群的消息;周末收到 “在吗” 两个字,心跳瞬间加速;甚至连做梦都在改方案,惊醒后摸手机看时间 —— 这种 24 小时在线的焦虑,正在把年轻人的情绪熬成一锅浆糊。
其实,85% 的上班族有 “上班前焦虑症”,56% 的人靠 “发疯文学” 在同事群里续命。
当上班变成 “防领导画饼、防同事甩锅、防流程卡壳” 的生存战,谁还有心情搞事业?
三、价值感在重复劳动里慢慢漏气
每天打开电脑,面对的是复制粘贴的报表、改了 10 版还是第一版的文案、永远对齐不了的 PPT 色块 —— 这样的工作,正在偷走年轻人的热情。
28 岁的行政专员静静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订会议室、收快递、催报表,干了 3 年,连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除了‘熟练使用 Excel’,好像什么都没学会。”
最扎心的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互联网公司的 “人肉审核员” 每天要看 2000 条视频,眼睛看花了、腰坐塌了,月薪还不到 6000;客服小姐姐对着键盘敲 “亲,这边理解您的心情”,一天要说 300 次,嗓子哑了还要被客户骂 “机器人”。
有网友吐槽:“我们干着机器人能做的活,拿的钱却不够买一台好点的机器人。”
但年轻人不是怕吃苦,是怕 “白吃苦”。90 后设计师阿楠辞掉月薪 12k 的工作,跑去摆地摊卖手作饰品,她说:“以前给甲方改图到凌晨,对方一句‘还是第一版好’就让我崩溃;现在摆摊虽然累,但客人说‘这个手链真特别’,我就觉得值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比起工资,更想要的是 “干活有意义”,是 “我的努力能被看见”。
如果每天只是 “打螺丝”,那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有啥区别?我们需要的不是 “上班”,是 “值得拼一把” 的奔头。
这届年轻人拒绝的从来不是 “努力”,而是 “无意义的消耗”。
他们想要的很简单:通勤别像 “迁徙”,加班别像 “卖身”,领导别把 “压榨” 说成 “培养”,同事别把 “甩锅” 当成 “生存技能”,工作别把人变成 “没有感情的工具”。
说白了,谁不想在上班时觉得 “我在创造价值”,而不是 “我在被消耗价值”?当身体被掏空、情绪被榨干、价值感被碾碎,再强的 “打工人精神” 也撑不住。社会和企业真该听听年轻人的心声了 —— 与其吐槽 “年轻人吃不了苦”,不如想想怎么让工作回归 “成就人” 的本质,而不是 “折磨人” 的存在。
毕竟,只有让 “身体、情绪、价值感” 这三体都 “扛得住”,年轻人才能真正扬起袖子,好好干一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