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湖北,人们总会联想到“荆楚大地”“楚文化”等标签。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霸主,其文化影响力深远,甚至成为湖北的文化符号。

然而,湖北的官方简称却是“鄂”,这似乎与大众认知形成了鲜明反差。不禁让人疑惑——湖北为何不用更具代表性的“楚”?


西周鄂侯驭方鼎全形拓

历史溯源:“鄂”的起源比“楚”更早

“鄂”的起源,得追溯到“鄂”国。据《史记》记载,早在夏商时期,北方有个“鄂”国(西周铭文作“噩”国),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

后来的发展中,“鄂”国一路南下,到了湖北随州扎根。西周初期,“鄂”国是南方重要诸侯,甚至与周王室联姻。

据出土文物考证,殷墟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鄂侯”的记载。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鄂侯驭方鼎,也证实了湖北境内存在“鄂”国。

到了西周中晚期,周王对内实行暴政,对外征战掠夺,“鄂”国与周王室开始交恶。不久鄂侯驭方摇身一变,成了反周的旗帜和领袖。

鄂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共同叛周,对周王室造成严重威胁。双方随即大战,最终,鄂侯驭方兵败被俘,显赫一时的“鄂”国从此灭亡。



“鄂”国虽然消失,但“鄂”却跟湖北紧紧相连

公元221年,孙权把都城从公安迁都鄂县(现鄂州),取“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县改名武昌(古武昌,即现在的鄂州),次年,在此地称吴王。

从唐代开始,“鄂”开始成为区域代称的关键时期,设立“鄂岳观察使”,管辖今湖北东部,鄂州成为区域行政中心。

宋代,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治所驻鄂州,岳飞曾担任“荆湖北路制置使”。此时,鄂州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军事经济重镇。

元代,“鄂州行省”更是覆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鄂”,正式成为湖北的行政标签,成为湖北的专属符号。

明清时期,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属“鄂州道”,民间惯称“鄂省”。1912年民国政府正式定简称时,“鄂”因长期行政使用而胜出。



楚国虽盛,但“楚”的地域范围远超湖北

楚国虽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其疆域覆盖了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多地,湖北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湖北。

特别是到了清朝时期,湖北省的辖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属于楚国的那些广袤地区,很多都被划归到其他省份。

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湖北省的辖区再次发生变化。“楚”作为简称的指向性和唯一性受到了影响。故此,湖南、湖北都没有用“楚”作简称。



湖北用“鄂”作简称的独特价值

从“鄂”国到鄂县、鄂州,再到湖北长期被称作“鄂省”,“鄂”字在湖北地区的历史传承连贯且使用频繁,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鄂”字承载着湖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比如鄂州的佛教文化、武昌首义文化等,都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鄂”字紧密相连。

“鄂”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湖北地区的专有指代,地域指向明确,能够准确地代表湖北省,避免了与其他地区在名称上的混淆。

湖北简称“鄂”不是随便定的,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明确指向,能代表全省。“楚”虽然有文化光环,但范围太大、指向性不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