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业内人士都说,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从这几年的市场发展来看,纯电车型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插混车型的价值被人们重新发现,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等人认为,未来5-10年内插混车型都将占据主导地位。


不少厂商也为此进行了技术上的储备,除了比亚迪和吉利这一对大小王之外,奇瑞、上汽、广汽等厂商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插混系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比亚迪:超级混动DM-i

目前比亚迪400万+的销量中,插混车型占比接近一半,同时它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插混车型。目前在比亚迪旗下车型上大量采用的,是第五代DM技术。


比亚迪的DM 5.0技术较为复杂,它采用的是串并联结构,发动机可以发电也可以直接驱动车辆行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工况对“油”和“电”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该系统是以电力驱动为核心,发动机仅在高效率区间介入。

这套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油耗,其中DM-i系统百公里亏电油耗可以低至2.9L,综合续航里程则超过2100km;DM-p主打高性能,但百公里亏电油耗也只有4.6L。


与此同时,DM5.0系统还融入了全温域热管理架构、全速域轮端解耦技术以及智电融合的电子电器架构,进一步提升驾驶的平顺性以及燃油利用效率。目前来看,DM 5.0的优势将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

吉利:EM-i系统

这两年的吉利一直在与比亚迪进行近身肉搏,插混领域自然也例外,就连EM-i插混系统这个名字,都与比亚迪的DM-i高度相似,那么它的表现怎么样呢?


吉利EM-i插混系统的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6.5%,超过了比亚迪DM-i系统的46.06%,证明在省油这个问题上,吉利已经具备了与比亚迪一较高低的实力。


此外,EM-i插混系统系统采用的是三挡DHT变速箱,在提升动力性能的同时,还比较注重动力输出的线性,做到了性能与能耗的平衡。

同时,这套系统还覆盖了13-20万元的价格区间,有助于大规模走量后降低成本。


在续航方面,EM-i插混系统实测续航里程达到了2390km,百公里油耗低至2.62L,纯电续航里程则达到了115km,快充时间仅为35分钟,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

奇瑞鲲鹏混动

4月10日,奇瑞专门为自己的鲲鹏混动技术召开了混动之夜。


奇瑞的鲲鹏混动,主要分为CDM/CEM、CDM-S/CEM-S、CDM-O/CEM-O三种主要的技术路线,针对的分别是高节能、高性能、强越野的使用需求。

与此同时,鲲鹏混动还把油耗压低到了2L时代。


奇瑞的鲲鹏混动,包含热效率46.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综合效率高达93%的混动变速箱、最高效率达到99.8%的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同时还有800V高压快充、一体化智控平台、全域NVH等核心技术的加持。

除此之外,奇瑞还拿出了自主研发的智云融合技术,整车的安全防护覆盖电气安全防护、功能安全防护、电芯均衡算法、绝缘监测、故障预警、信息安全、高精度算法、冗余与容错设计、高绝缘耐压等级、热管理保护等10大领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

上汽DMH插混

这段时间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双方合作打造的“尚界”品牌也已经正式公布;不过在与华为合作的同时,上汽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在插混领域,上汽也拿出了自己的DMH插混系统。


上汽全新一代DMH插混有一个独特的动力总成大脑PICU,可以实现电机控制、发动机控制、混动变速箱控制、空调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的“五合一”,同时节省了70%的冗余组件,既降低成本,又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DMH插混还融合了多核协同的系统软件,并且采用模块化设计,一套插混系统就可以覆盖全球不同客户的驾驶需求。

同时,DMH插混系统还包括1.5L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P1+P3构型的双电机混动专用变速箱。


与比亚迪、吉利等厂商相比,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目前还没有拿出爆款车型。但需要注意的是,上汽的技术储备还是比较雄厚的,同时还有着比较强大的全球化背景,因此DMH插混系统的前景还是不错的。

广汽插混系统

与上汽一样,广汽也具有国家队身份,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现也比较一般。不过在插混技术领域,广汽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能够拿出一整套的核心技术。


广汽目前的插混系统以1.5T和2.0L发动机为核心,前者最大功率达到了118kW,匹配单电机或者双电机四驱方案,同时还支持纯电、增程、燃油优先等多种驱动模式;后者则主要应用于MPV车型,比较注重平顺性与燃油经济性,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000km以上。

在油耗方面,广汽1.5T插混系统百公里馈电油耗仅为5.7L,与同级别的问界M7参数图片)等车型相比有一定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的插混系统首创了一车双模技术,用户可以自由切换插混与增程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中国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核心技术领域也保持领先,因此主流厂商都能拿出自己的一整套插混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插混仍将是主流技术路线,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优质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