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区的春风暖了,树梢绿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还有专属六尺巷的动听歌声: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这首《六尺巷》曾荣登央视春晚,是六尺巷精神的真实写照,也诠释着“中国好人”张耘的最美家风。
01
六尺巷里天地宽
“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很高兴跟大家相遇在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前后只有百米长,宽度也就六尺左右,是我们祖辈礼让谦和故事的发生地……”2025年3月的一天,在六尺巷景区的入口处,“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张耘正热情地接待游客,讲述着祖先们谦和礼让的佳话。
清朝康熙年间,张家人因为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便驰书京城向大学士张英求助,期待家主的处理意见。张英回复家人要以和为贵,并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知晓了张英的大格局,主动让地三尺;吴家人也颇为感动,随即退让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
几百年来,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早已家喻户晓。身为张英的十二世孙,张耘出生在六尺巷旁边,对六尺巷的感情格外深厚。“六尺巷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典故、桐城的知名景点,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在景区的诗书照壁前,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张耘仍难掩激动:“我当时就在现场。总书记对六尺巷典故这么关注,对礼让一事评价这么高,我作为张氏家族后人备受鼓舞,今后要把这一优秀传统传承好。”
202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蛇年春晚的大屏幕上也出现了六尺巷的身影。全国掀起了学习六尺巷礼让家风的热潮,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张耘敬仰先人的礼让智慧,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从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宽以待人,处处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优良家风,儿子更是听他讲着先祖“让墙”的故事长大的。
张耘至今记得,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时冲动和同学打了架。对方家长找到学校,张耘被校方请去。他没有为儿子做任何解释,而是第一时间向那个孩子、孩子的家长以及学校真诚道歉。对方被他的态度打动,没有再起纷争。校长对张耘的做法大为赞赏,建议他写下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并发表在校报上。
后来,儿子还给他带回了稿费。“我儿子很诚实,要是他当时不把稿费带回来,我也不知道。”提到儿子,张耘很欣慰。从小到大,儿子积极上进,这两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正在备考博士。
虽然儿子已经长大了,张耘仍经常嘱咐他对人要宽容,力所能及地多做好事、善事。孝顺、懂事的儿子将张耘的教诲牢牢记在心里,在生活中低调谦逊,是亲友们眼中热心阳光的好小伙。
02
家风润物细无声
张耘对儿子的教育之道源自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张耘的父亲学习很好,却因身体原因耽误了考大学。张耘两岁多时,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全家从桐城城区搬到了卅铺镇的农村生活。在那里,父亲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在初中代课,母亲则跟着一位师傅做裁缝。
夫妻俩忙于生计,却从未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他们鼓励包括张耘在内的4个孩子好好读书,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承礼让家风。
有一次,家门前一棵大树的枝叶茂盛,将要碰触到隔壁邻居的屋顶。对方连个招呼都没打,直接爬上梯子锯掉了枝丫。就在周围人都以为两家的冲突在所难免时,张耘的父亲不急不躁地让妻子用脸盆打来清水,客客气气地请对方洗手:“感谢你们帮我家的大树修整枝条,真是辛苦了。”父亲用包容和理解成功化解了一场纠纷,也用实际行动给张耘和兄弟姐妹们上了一堂家风课。
彼时,农村孩子上小学的年龄普遍比城市孩子大,张耘和双胞胎哥哥张耕成了班上最小的学生。有一次,张耘无意间听见,几个孩子在厕所商量着要欺负他们哥儿俩。爷爷多次告诉他们,谁在外跟人打架的话,回家等待他的便是“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想到这儿,他们决定避免麻烦,当天傍晚一放学就赶紧往家跑。哪知,没多久就有数十个男孩追上来,跟在后面大喊大叫,辱骂他们的家人。张耘和张耕忍无可忍,被迫拿起书包还击,那群孩子才散开。
回家后,哥儿俩如实告诉了父母。考虑到那群孩子都还不太懂事,父母没有去找他们的家长,而是安慰两个孩子,表示理解他们的做法,劝他们“遇事多让让”,尽量和小伙伴们和睦相处。
别人主动找来的麻烦要礼让,自己闯出来的祸事更要如此。张耘记得,哥哥张耕曾调皮地给一个小伙伴挂上“游街”的牌子。对方父母看到后,上门要修理他。姐姐见状赶紧出来劝阻,对方父母却把她的膝盖打破了。母亲知道后心疼得直哭,要去找他们理论。父亲坚决制止:“算了,毕竟是我们的孩子有错在先。事情闹大了,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影响。”
彼时,张耘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做法,也曾一度意难平。直到1979年,一家人重返城里时,爷爷郑重告诉张耕和张耘,他们是张英的第十二世孙。张耘第一次全面了解六尺巷的故事,也真正读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长大后,张耘才明白,身为张英的后人,父亲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卅铺镇教书期间,老家的居委会创办了塑料厂。领导们知道父亲能力强,特地请他回城到塑料厂工作。
父亲从普通供销员干起,连续数年为厂里创造了很不错的效益。1984年,已担任副厂长的父亲离职,以居委会的名义办了家兴华塑料厂,并担任厂长。“那时候,经常有人到我家送礼给父亲,父亲总是无一例外地拒收。”
有一年端午节,父亲估计有人会送礼,就提前和母亲躲避到外婆家去,只留下已经参加工作的张耘和哥哥在家。那天,无论来客怎么说好话,张耘和哥哥都不开大门,只打开铁门上的小窗口,坚持让对方带着礼物离开。在潜移默化中,张耘慢慢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03
礼让精神永相传
刚工作那几年,张耘在当地汽配厂做车工。其间,他坚持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后来,张耘到社区工作,并在2002年成为所在居委会的副主任,三年后成了居委会书记。
身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张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不遗余力地为居民排忧解难。社区居民余龙华家境困难,独生女儿残疾,张耘多次给予他帮助和鼓励。余龙华的上门女婿不幸车祸身亡后,一家人不知所措。
张耘帮助他们依法维权,拿到了合理份额的赔偿款。2005年,担任桐城市人大代表的张耘在述职时,余龙华作为选民主动发表意见。谈及张耘对他们家庭的帮助,余龙华泣不成声。
在工作中,张耘积极将“礼让文化”发扬光大。他所在的社区就是六尺巷所在地,有居民2200多户。遇到矛盾纠纷时,张耘都会运用六尺巷的影响力和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帮助大家握手言和。近几年,张耘别出心裁地组建了“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队,丰富了“六尺巷工作法”,以行动书写了多个新时代的礼让故事。
早些年,孙老板在社区内购买了一处废弃厂房。由于厂房建造时间久远,其中一方院墙倒塌后,相邻的姚家紧挨着院墙建起了房屋。2021年春天,孙老板准备改造厂房,恢复院墙。
姚家认为,厂房院墙恢复后会影响自家的采光和通风,且厂房空调噪声较大,建议孙老板的院墙让出两米左右的距离。对此,孙老板不同意。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最后找到了居委会。
张耘首先实地了解情况,多次做双方的工作,讲“六尺巷的故事”,耐心地劝姚家退让一步:“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同时,他帮孙老板分析利弊:“要是为这件小事去法院起诉,肯定会耽误很多时间,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不如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以和为贵。”最终,姚家和孙老板达成一致。孙老板让出部分地皮的使用权,并降低了院墙的高度,以保障姚家的通风和采光,双方皆大欢喜。
张耘明白,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圆满解决,得益于礼让文化。这种文化不只影响着他和家人,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桐城人。因此,他常给同事们传授秘诀:“我们桐城人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你引导他们顺着‘让’的层面去做,建议大家都退一退、让一让,这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一次,两位居民因为空调滴水的事找到居委会。家住楼下的居民抱怨称,楼上邻居的空调水滴到了自家窗户的雨棚上,严重影响他和家人休息;楼上的邻居则称楼下这家的雨棚子是违章建筑,自家的空调水就是个背锅侠。双方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让步。
张耘明白他们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就和同事带着他们到六尺巷走了一圈,还读了张英写的家书,耐心劝他们各退一步。两位居民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楼上邻居主动解决了空调滴水的问题,两家人和好如初。
因为血脉和基因里融入了谦和礼让,张耘的工作更加顺利,也收获了诸多肯定和荣誉。2025年1月,他当选2024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在20余年的社区工作中,张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讲好六尺巷故事,传播桐城好声音,努力成为“六尺巷工作法”的实践者、开拓者。正如他所说:“六尺巷故事中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是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我要把这一优秀传统讲述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