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芦溪县新泉学校的足球场上,六年级学生刘志坚正跟着教练练习传球。“以前在乔岭小学,全校只有几十个学生,操场设施简陋,踢球只能在水泥地上瞎跑。”他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道,“现在不仅有了标准足球场,还有专职教练教战术,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的足球比赛呢。”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全省4.9万余名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转入乡镇中心学校之后孩子身上。江西用两年时间优化整合了近7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让农村娃告别学生人数少、教学质量低的“小弱散”学校,在设施完善、师资充足的中心学校开启新的学习生活。这场始于“让每个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的改革,正在重塑赣鄱乡村的教育版图。

破局:从“小弱散”到“优均衡”的破冰之旅

8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只有一到四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组成了曾经的莲花县坊楼镇下坊小学。规模小、班级少、校园冷冷清清,师资力量不足。“别说开各种社团课程,连体育器材都是几年前的旧设备。”曾在那里任教的教师贺本鹏回忆。

曾经,江西农村教育被“小弱散”的形势所困——全省8157所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中,10人以下的“微型学校”占比近半。这些分布在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如同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基本上都面临办学规模小、师资匮乏、教育教学成效欠佳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

改变始于2023年春天。省委、省政府瞄准“教育强省”目标,在全省14个试点县率先探路,一场破解教育资源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攻坚战正式打响。2024年,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在全省全域推进,当年秋季开学,全省如期完成“1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优化调整到位,30人以下的基本优化调整到位”的改革目标。4.9万余名孩子从村小、教学点被妥善安排到乡镇中心学校就读,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吉水县义务教育资源布局的变化是一个缩影。过去,吉水县138所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如同散落的珍珠,师资薄弱、设施陈旧。2024年秋季,随着最后一批学生从村级教学点转入,中心小学迎来了“升级”:政府投入6000万元新建、改扩建教学楼、塑胶操场等,226名专任教师合理调配,师资配备更均衡。该县五年级学生李雨欣指着教室的触控一体机对记者说:“现在上课能看动画学古诗,美术课还有专业老师教水彩画,比在村里好多了。”

攻坚:用“绣花功夫”织密民生保障网

改革重在精准落实。江西创新推出“1+8”工作举措:每个县制定1个总方案,配套学生安置、交通出行、食宿保障等8个系列方案,确保“一县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档”。

在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村民陈奶奶曾为孙女上学发愁:“原先的教学点撤了,新学校离村子有段距离,孩子小,上学怎么办?”难题很快破解——余江区开通41条校车专线,每天早上,校车准时停在村口。“现在孙女坐校车上下学,还有老师跟车护送到校门口,我可放心了。”陈奶奶笑着说。

余江区的实践只是全省民生保障网的一角。全省新购184辆校车,增加公交延伸线路1315条,发放30万套“可躺式”课桌椅,更换9万盏防近视无粉LED照明灯,为农村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平台守护着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在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全面建设的智慧消防监测平台,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教师分流更显温度,全省撤并校1.4万余名教师合理调配,推动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每年约2000名专科学历优秀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通过培训,教师实现“二次成长”。

闲置校园的“变身”更见证着改革的辐射效应。全省3200余处闲置校园转化为学前教育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老一小”幸福院、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等,教育资源的“腾笼换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升温:以“教育温度”守护成长之路

“开餐啦!”中午,浮梁县瑶里镇东埠小学食堂内飘出阵阵饭菜香。学生们正有序排队领取免费营养午餐。“孩子总跟我说学校伙食好,比家里的菜还好吃。看着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安心了。”学生家长宋金好满意地说。

这份安心,来自江西构建的立体化关爱体系。全省各地各校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结对帮扶形式,让撤并校学生在新学校既安心又暖心。赣州市为7000余名学生建立“一生一档”,开展点对点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融入新集体。新余市将撤并校学生纳入“小荷工程”,享受政府保障的膳食改善行动、免费热水淋浴、免费洗衣等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改革的成效在数据中显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全省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75所,新增学位数43.8万个,有近1.5万名学生从城区回流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

更动人的变化在校园里——芦溪县新泉学校的编程教室内,李鸿宇正和同学合作设计小游戏,“我特别喜欢编程课,我学会了做简单的小游戏。”这个曾经连编程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乡村男孩,如今能和城里的孩子同步学习新的知识。

教育公平的阳光同样照亮被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在南昌高新区的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南岗小学被纳入集团化办学,与南昌二中高新校区牵手,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站在新的起点,江西教育人并未停下脚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吴永明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办优办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努力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正如春季学期开学时,孩子们许下的心愿: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工程师,还有的想“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大山”。这些稚嫩的梦想,正因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悄然发芽。

记者手记:

从罗霄山脉到鄱阳湖畔,从客家山村到赣鄱平原,江西用改革的勇气和民生的情怀,书写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篇章。当一辆辆校车驶进山村,一间间闲置校舍焕发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校布局的优化,更是教育公平的落地生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让每个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正化作无数个温暖的教育场景,照亮着农村孩子的未来。(记者 李 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