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色彩绚烂的油画作品、清新秀丽的水墨漫画、肌理感明朗的漆画……4月26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四度空间美术馆内,由该校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承办、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协办的《新时代的回声: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五人展》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精选了孙立军、李剑平、孟禄丁、顾黎明、张晓凌五位艺术家共计43件艺术品,以展示该校美术学科建设成果,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4月26日下午,《新时代的回声: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五人展》正式开展。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据介绍,北京电影学院的美术学科建设文脉深厚。自1951年建校以来,美术系便是学院最早设立的四大主干院系之一。2024年随着国家学科目录调整,该校增设美术与书法专业型博士点,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实践性与学术型相结合的美术与书法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美术学科边界,推动电影、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美术、书法的深度融合,拓展艺术表达的创新路径。
在展览开幕式上,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党委书记周志军致辞时表示,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新中国电影教育75年,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办学的75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组织当代艺术展有深刻的含义。此次布展历时两到三周的时间,期间不断地丰富完善展出作品,最终共有5位艺术家的43件作品参展,展示了不同的时代中,他们对于人文自然、深刻思想的回应,这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与书法学科建设成果的集体展现。“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通识教育,有更高的审美,能够更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周志军说道。
在展览开幕式上,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党委书记周志军致辞。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这五位艺术家分别是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孟禄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顾黎明和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张晓凌,他们在自己的艺术领域独具一格。仪式现场,五位艺术家也分别登台介绍了自己的展出作品,也有艺术家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和从事美术创作的初心,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对动画创作路径的探索,在动画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顾黎明表示,如今身处人工智能时代,他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从事艺术的重要性,因为AI的创作少了人的灵韵和精神的品质,“我觉得人性的创造还是要靠人的精神和文化品格”。
“展览是向社会传递大学文化色彩、文化风貌、精神面貌的重要形态。”接受采访时,孙立军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传统的美术学科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后来美术学科又跨入到设计学科,现在迎来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就更要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其次,传统美术更多强调绘画与雕塑,未来将是和新技术、新影像的融合,包括虚拟影像技术。“美术学生一定要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而且一定要放下架子,放下传统的艺术家的看法,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位嘉宾在认真欣赏画作。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五人展,既是电影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电影学院美术学学科发展理念的鲜明表现。相信本次展览所拥有的哲思观念、创作路径、实践方式及美学经验,将有效地植入电影学院美术学的教学实践中,为建设具有电影学院特色的美术学教学体系作出独特的贡献。未来,北京电影学院将继续深化美术与书法学科的专业建设,优化博士培养机制,推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科在全国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与繁荣贡献力量。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