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近日,日本加速推进远程导弹部署计划,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再度引发关注。
日本正以“自卫”为名,将军事触角伸向更远的区域。2022年底修订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日本政府明确将导弹反击能力称为“自卫的最低限度措施”,并强调需“尽可能早、尽可能远地”打击敌方目标。这一表述为日本发展远程攻击性武器提供了所谓“法理依据”。
“战斧” 巡航导弹资料图
实际行动比言辞更具说服力。日本共同社披露,从2023年起,日本调整了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订单,优先采购可快速交付的型号,同时加速国产12式反舰导弹的升级计划。防卫省今年2月宣称,改进型12式导弹研发取得“积极进展”,量产时间可能提前。美国“防务新闻”网站补充称,日本已获准购买价值45亿美元的导弹装备,包括AIM-120、“标准”-6及“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JASSM)。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报告勾勒出更清晰的扩军时间表:射程900公里的12式陆基导弹和1600公里的舰载“战斧”将于今年交付,而空射型号及高超音速武器预计在2030年前后列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神保谦坦言,日本“首次以如此规模主动扩充导弹库”,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军事野心背后,日本的国内困境同样醒目。尽管岸田文雄政府曾承诺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但现任首相石破茂领导的少数派政府面临立法阻力。神保谦指出,预算能否落地取决于“大量政治交易”,而执政党至今未展现足够魄力。社会层面同样存在裂痕——九州居民强烈反对在本地部署导弹,而民众对增税支持国防的意愿摇摆不定。
石破茂资料图
技术短板进一步制约日本的威慑能力。美国兰德公司专家杰弗里·霍农分析称,日本在目标侦测、指挥控制等关键领域依赖美国,“无法独立完成杀伤链闭环”。IISS报告同样指出,若缺乏美军的情报共享与系统支持,日本自卫队的远程打击效能将大打折扣。
美日同盟的稳定性为局势增添变数。特朗普近期公开质疑美日防务义务的“不对等”,要求日本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3%。被提名为驻日大使的乔治·格拉斯更直言将“施压日本增加军费”。面对美方施压,石破茂的回应谨慎而微妙:他一方面强调日本“不会按他国指令决定国防预算”,另一方面又承诺继续为美军提供基地支持。
更敏感的导火索在于2027年到期的《美日东道国支援协议》。2020年续约时,特朗普曾强压日本大幅增加驻军费用分摊。观察人士警告,若美国将对待北约的“交易式思维”复制到亚太,日本恐陷入安全自主与同盟依附的两难。
特朗普资料图
军事部署的本地化同样激化矛盾。日本陆上自卫队宣布,6月将在北海道首次实施本土地对舰导弹实弹训练,声称旨在“强化西南诸岛防御”。《每日新闻》透露,此前这类演练多在美澳进行,本土化虽能扩大参训规模,却引发民众不满。鹿儿岛渔民抱怨称,训练将导致渔业活动停滞,“生计已因赤潮受损,现在雪上加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指出,日本强化军事部署“加剧地区紧张”,中方对此“严重关切并坚决反对”。历史经验表明,以“安全焦虑”为借口的军备扩张,往往成为冲突的催化剂。当导弹基地逼近邻国家门,亚太需要的是对话而非对抗,是克制而非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