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十堰晚报

曾经是受助者

立誓“要成为一盏灯”

17年前

十堰姑娘程方圆背着行囊

来到郧西县景阳乡资教

17年来

她始终扎根乡村

用爱与坚守照亮了大山深处

上千名孩子的求学路


植下一粒种子

“我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2007年6月,从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程方圆,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沿海城市的学校向她抛出橄榄枝,她却将目光投向湖北省教育厅的“资教行动”海报。海报上“到农村去,用教育改变命运”的标语,像一簇火苗,点燃了她心底深埋的种子。


这粒种子的萌芽,始于她的童年。1984年,程方圆出生于郧县(现郧阳区)青曲镇寺坪村一个农民家庭。4岁那年,父亲帮邻居拆房时发生垮塌事故不幸身亡,只留下她和1岁的妹妹与母亲相依为命。

提起往事,程方圆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尽管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寒,从小学到大学,我几次面临辍学的窘境。每一次都是老师在经济上帮助我、在精神上鼓励我,我才得以完成学业。”

“记得初三临近毕业时,要交50元资料费。我没有钱交,准备去外地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程方圆说,班主任张德华老师专门找上门给她做思想工作。“你学习这么好,不上学实在太可惜了。资料费我已经给你交了,你赶紧去上课。”

在张老师的再三劝说下,程方圆重返校园,最终以526分的成绩考上郧县二中(现郧阳区二中)。

小学时班主任悄悄垫付学费,中学时语文老师寒冬送棉衣,大学时辅导员为她争取助学金……这一双双温暖的手,不仅托举起一个农村女孩的梦想,也让她立下誓言:“我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凭借英语六级的优势,程方圆被郧西县教育局相中。选择资教学校时,程方圆在地图上圈定了郧西县景阳乡初级中学,当时她甚至连这个乡镇的具体位置都不清楚。

点亮一座灯塔

“要把心交给孩子们”

景阳乡初级中学是郧西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与陕西白河、旬阳相邻。

程方圆记得,当初从郧西县城前往学校,乘坐客车颠簸了近4个小时才到达。这里交通极为不便,学校条件也很艰苦。


初到景阳乡初级中学,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

有些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还未抵达学校便中途下车,含泪返程。程方圆与其他4名资教老师留了下来,成为景阳乡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


2007年,景阳乡初级中学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就餐。

刚到学校,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学校费了好大功夫,才勉强给她腾出教学楼二楼的楼梯间作为宿舍。那狭小的空间,仅能放下一张小木床和一张书桌。


每到周末,因为没有厨房,他们这些外地来的老师只能用泡面、电饭锅煮面条填饱肚子。此时,学校的老教师用关怀为他们遮风挡雨;周边质朴的百姓,总会诚挚邀请他们去家中做客。

记得有一个周末,住在学校附近的邹奶奶提前约资教老师去她家吃饭。看到大家,她热情招呼:“孩子们,你们从城里大老远跑来,太不容易了。以后就常来我家,我给你们做好吃的。”

那顿晚餐成为程方圆记忆中的“灯塔”。腊肉炒椿芽、酸辣土豆丝、乡村土鸡蛋……几位年轻人围坐在借来的方桌前,听邹奶奶讲“景阳三宝”的故事。

此后每逢周末,本地教师的家成了大家的“流动食堂”:陈波校长家的粉蒸肉香飘十里,吴老师腌制的辣酱能下三碗饭,汪老师翻山越岭挖来野山药炖汤……在锅铲声与笑声中,这群异乡人找到了家的温度。

“他们总说‘年轻娃留下来不容易’,却从不说自己腾出半间房、省下半袋米有多难。”程方圆说,“景阳人把心窝子都掏给我们,我们怎能不把心交给孩子们?”


程方圆的坚守,也与党和政府对乡村教师的关怀密不可分。2010年后,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景阳乡初级中学的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宿舍条件改善,交通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

在这里,程方圆与同为资教老师的张帅领结为夫妻。婚礼上,时任校长陈波的一句话让她铭记至今:“党和政府把你们送到这里,我们就是你们的家人!”

抚慰一颗心灵

“做一道照进裂缝的光”

2013年深秋,程方圆在英语课上讲解“He is like a father to me”(他对我就像父亲一样),角落传来压抑的抽泣。学生徐林(化名)蜷缩着肩膀,课本洇湿一片。

经过私下询问,程方圆从徐林口中得知,他刚上小学就失去母亲,文中的句子让他想到了妈妈。他一直觉得自己无人疼爱,变得越来越自卑。

为了化解徐林的心病,程方圆想方设法靠近他。在自习课上,程方圆轻轻扯扯他的衣袖,问他冷不冷。那一刻,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又流露出欣喜。徐林的反应让程方圆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予孩子巨大的力量。


程方圆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从那以后,她更加关注徐林。课余时间,主动和他聊天;学习上,给予他更多指导;生活上,提醒他好好吃饭、讲究卫生。慢慢地,徐林变得开朗了一些,也更加自信了。

3个月后,徐林在纸条上写下:“老师,我能喊您妈妈吗?”那天,程方圆在办公室哭红了眼。她知道,这是孩子对母爱的渴望,也是对她信任的表达。在七年级学期末,徐林在给她的小纸条中写道:“虽然我没有妈妈,但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我知道,只要心中有爱,就不会孤单。”

如今,徐林已成为武汉高校的一名大学生。每年教师节,他都会寄来明信片,最新的一张写着:“您教我写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hope’(希望),现在我终于懂了它的重量。”


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大学,仍然时常惦记着程方圆。

耿同学和她的几个朋友私下给程方圆取的昵称是“程麻麻”。她们升入高中后,放假期间都会专门回校看望“程麻麻”。耿同学问道:“程麻麻,现在我还想进教室去听听你的英语课行不?好怀念你的课堂……”听了她的话,程方圆禁不住拥她入怀,流下了眼泪。


这样的故事在程方圆的教育生涯中俯拾皆是。在她看来,乡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修补。“有些孩子的人生布满裂痕,我们要做一道照进裂缝的光。”程方圆由衷地说。

坚定一个信念

“留下是为了让更多人离开”

在景阳乡初级中学,程方圆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她向老教师请教的身影:化学老师余祥萍三十年如一日手写教案,语文教师白益菊自创“山歌背古诗”教学法,年近六旬的姚忠坤老师戴着老花镜钻研编程课……

“他们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程方圆说。


这种传承的力量,在2016年迎来升华。当地企业家任月清建立爱心账户捐资助学,一次性募集180万元改善校舍。多年来,这个爱心账户始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截至2025年初,爱心账户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达650余万元,用于支持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激励教师奋进。

每年,任月清都会抽空到学校看望学生。他动情地说:“孩子们,无论你们将来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家乡,不要忘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一刻,程方圆被深深触动,也更加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

如今,景阳乡初级中学早已旧貌换新颜:智慧教室配备86英寸交互屏,宿舍楼实现“一人一铺”,标准化运动场上跃动着青春身影。


教师宿舍楼,常有一盏灯亮至深夜。程方圆在这里批改作业、研读教育专著,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叩问:“留在乡村是否意味着不思进取?”丈夫张帅领的话让她豁然开朗:“我们留下,是为了让更多人离开。”

景阳中学校长李光荣告诉记者,程方圆所带班级一直名列前茅。

“景阳早就是我的家了。”程方圆说。窗外的桂花树沙沙作响,那是17年前她和学生一起种下的,如今已亭亭如盖。

正如程方圆所言:

“教育是棵会开花的树

我们只管耕耘,时间自会结果”

山乡坚守者的意义

不在于瞬间的辉煌

而在于以教育的微光

照亮一代代人前行的路

向平凡坚守的燃灯者致敬

文、图|记者 吴忠斌 罗杰 通讯员 王珊珊 唐相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