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9月17日,费城,夕阳西下,81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助手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向那些争吵了四个月、几乎要不欢而散的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发表了一场历史性的讲话。
他说,他并不完全认可这部宪法,但他也不敢说它不是最好的,因为他深知,“当我们聚集了一批最明智的头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聚集了他们的偏见、冲动和各自利益。”
然而,他呼吁在座的每一位代表,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这份宪法,团结一致,在它的框架下建设国家。演讲结束后,所有代表肃然起敬,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那一刻起,美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也被改写了。
富兰克林的这场演讲,给今天的俄乌战争讨论提供了怎样的启发?当世界因为战争而分裂,人们陷入情绪化的对立,我们是否也该停下来,听一听这位“美国国父”的智慧?
一、俄乌战争的讨论为何如此极端?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全球舆论几乎站成了两个极端阵营:
一方认为: 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必须彻底击败普京,任何妥协都是对“正义”的背叛。
另一方则认为: 俄乌冲突不过是地缘政治博弈,西方虚伪,乌克兰不过是棋子,这场战争终究是大国之间的权力角逐。
特别是在中文世界的舆论场,类似1787年制宪会议的“争吵”每天都在上演。围绕俄乌战争,有人坚信“世界是丛林,强权即正义”,有人斥责乌克兰“投靠西方白左”,有人激动地宣布“美国霸权已经走向终结”,更有人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里看到了“中华复兴的机会”。
但不管是哪一方,似乎都陷入了富兰克林所警告的陷阱——“我们坚信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一切与之相抵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种自以为义、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正是俄乌战争讨论中最危险的地方。
二、富兰克林的智慧:如何在纷争中寻找最优解?
1. “怀疑自己的判断,尊重别人的判断”
富兰克林在演讲中诚挚地说:“我曾经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发现并非如此,因此,随着我的年纪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判断,越来越尊重别人的判断。”这,不是对真理的放弃,而是一种更成熟的认知: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百分之百正确。
俄乌战争如此复杂,牵涉到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经济制裁、能源安全等诸多因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许多人陷入了单一叙事:
支持乌克兰的,认为这场战争是黑白分明的正义之战,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击败俄罗斯;
站在俄罗斯一方的,则认为这场战争不过是西方霸权的产物,乌克兰只是被利用的棋子。
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如果富兰克林在世,他或许会提醒我们:“你是否愿意承认,你的观点可能并不完全正确?”
在一个情绪化的舆论场里,怀疑自己的判断,尊重别人的判断,是迈向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2. “任何体系都可能有缺陷,但仍然值得维护”
富兰克林说,他不认为这部宪法是完美的,但他仍然支持它,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哪一种体系,只要我们善加利用,都可以造福人民。”
这给今天的俄乌战争讨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启示:任何一方都不完美,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缺陷中找到最优解。
西方民主制度有缺陷,但难道东方专制模式就能带来更好的秩序?
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有问题,但难道它就不该寻求国家安全?
美国对外政策有双重标准,但难道国际秩序的维护就毫无价值?
如果我们始终站在极端立场上,只会陷入情绪化的对立,无法看清现实的复杂性。
3. “放下成见,世界不是丛林,而是脆弱的秩序”
富兰克林的演讲中有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当我们聚集了一批最明智的头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聚集了他们的偏见、冲动和各自利益。”
这句话几乎可以直接套用到今天的俄乌战争讨论上。
支持乌克兰的一方,是否愿意承认自己对俄乌历史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
支持俄罗斯的一方,是否愿意承认普京的做法未必符合长期国家利益?
认为“世界是丛林”的人,是否愿意承认,现实世界更像保守主义所说的“脆弱的秩序”?
如果世界真是丛林,为什么美国宪政制度能维持两百多年?
如果丛林法则才是王道,为什么西方国家能在激烈争吵后依然保持稳定,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
如果强权才是一切,为什么最强大的帝国总是率先走向衰亡?
富兰克林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我们的心灵需要温柔谦卑。
三、从制宪会议到俄乌战争:富兰克林的智慧如何启发我们?
1. 争论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固执己见
制宪会议上,美国最聪明的一群人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最终愿意让步,达成共识。这种能力,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今天的俄乌战争讨论,同样需要这种智慧:
学会理解不同观点,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立场。
2. 任何秩序都是不完美的,但仍然值得维护
富兰克林承认宪法有缺陷,但仍然选择支持它。今天的国际秩序同样存在问题,但我们不应因其不完美就盲目推翻它。
如果美国宪政能在妥协中诞生,我们是否也能在俄乌战争的讨论中学会妥协?
3. 世界需要更多富兰克林,而不是更多“革命家”
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的角色,不是煽动革命,而是促成团结。他没有试图推翻一切,而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寻找最佳可能性。
今天的世界,不缺喊口号的激进派,缺的是真正能推动和解、维持秩序的智慧型领袖。
我的盼望:战争与争论的尽头,是和平与和解的智慧
富兰克林的制宪智慧,在今天仍然适用。他告诉我们: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对立观点。
争吵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拒绝妥协和放弃理性。
战争与争论的尽头,不是胜负,而是和平与和解。
俄乌战争的讨论,不应沦为一场情绪化的狂欢,而应成为一场理性与智慧的共赢。
否则,我们只是历史上无数次纷争中的又一群巴别塔建造者,最终只能走向分裂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