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当校长难,当好校长更难。有些管理陷阱看着不起眼,却能悄悄影响学校氛围。
凭我在学校担任10多年校长的经验,和后来担任督学在学校督导时对校长的观察、分析,我认为下面这10个“坑”,但凡踩一个,领导水平就得打折扣——
光靠惩罚管人
——罚出来的听话,都是表面功夫
有些校长觉得“规矩都是罚出来的”:
• 老师迟交教案?扣绩效!
• 学生课间打闹?写检讨!
但某小学的真实案例打脸了,以前天天盯着老师交教案,越罚老师越应付,甚至互相抄模板;
后来校长换了招,在教研会上说“好教案是学生成绩的起跑线”,还搞了个“教案擂台赛”,优秀教案挂在校园网上展示,结果老师们主动打磨教案,质量反而提升了。
所以说,罚只能让人怕你,夸才能让人服你。比如学生迟到,与其记过,不如问“是不是路上遇到困难了?需要老师帮忙吗?” 把“对立”变成“关心”,自觉才会从心里长出来。
跳过中层瞎指挥
——领导直接管基层,整个团队乱成一锅粥
有的校长太“心急”:
• 发现某班成绩下滑,绕过年级主任,直接把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话;
• 看到学生在操场追跑,扭头就批评体育老师,却不知道当天体育器材不够,老师正在协调。
结果呢?
中层干部觉得“领导不信任我”,干脆摆烂;
基层老师收到多头指令,不知道该听谁的。某中学就吃过亏:
校长绕过教导主任,直接要求初三老师增加刷题量,导致教学计划全乱套,最后成绩没提上去,老师反倒累病了好几个。
聪明做法应该是校长抓大局,中层管执行。
比如发现问题,先问中层“你觉得该怎么处理?需要什么支持?” 给中层留面子,团队才会拧成一股绳。
只让能干的人干活,却不给好处
——累死“快牛”,寒了人心
每个学校都有几个“万能老师”:
• 张老师教学好?再带个毕业班,兼班主任!
• 李老师会写材料?课题报告、迎检文案全交给你!
但某农村中学的校长就很懂人心,他们学校的骨干教师王老师,不仅带两个班,还负责校本课程开发,校长主动给她申请了“市级名师工作室”,推荐她去高校进修,评职称时优先考虑。
王老师感动得说:“校长把我们的付出看在眼里,累点也甘心!”
所以说,能干的人不是“永动机”,给荣誉、给机会、给实惠,才能让“快牛”带起一群“快牛”。
搞“平均主义”
——谁都照顾,谁都没照顾好
有些校长怕得罪人,遇事搞“雨露均沾”:
• 培训名额平均分给每个教研组,不管老师是否需要;
• 绩效奖金人人发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但教育不是“吃大锅饭”。
某示范高中的做法值得学,他们把80%的培训资源集中给10%的骨干教师,让这些老师去名校跟岗、参加高端论坛,回来后开讲座、带徒弟,结果全校教学水平跟着提升,其他老师也心服口服:“人家干得多、贡献大,就该优先支持!”
赏罚全凭心情
——规矩像橡皮筋,说变就变
最让老师寒心的,是校长“双标”:
• 自己亲信带的班出了问题,一句“年轻人多锻炼”就过去了;
• 普通老师犯点小错,立刻大会批评:“这是对学生不负责!”
某小学曾有个班主任,带着学生拿了市级合唱比赛一等奖,校长说好的奖励却没了下文
但校长朋友的孩子在运动会上摔倒,校长却专门开会要求“加强安全管理”。
老师们私下说:“这样的校长,我们凭啥卖命?”
所以说,赏罚得有“明码标价”。
比如“市级比赛获奖,直接加3分绩效”“作业批改不认真,一次扣1分”,贴在公告栏里,谁都能看见。
怕吵架只搞“表面和谐”
——一团和气的背后,是决策稀烂
有的校长开会时,只要有人提反对意见,就赶紧打圆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事回头再议吧。”
但某中学的做法相反:
在讨论“是否取消晚自习”时,老师分成两派吵得很凶,校长不仅没叫停,还让双方列出利弊清单,找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来发言,最后综合意见,推出“自愿晚自习+分层辅导”方案,既保证了学习效率,又没增加学生负担。
所以说,好决策都是“吵”出来的。
校长别怕冲突,就像炒菜得把食材翻炒均匀,不同意见碰撞后,才能找到最优解。
提拔只看关系不看能力
——任人唯亲,逼走真人才
最伤学校元气的,是校长搞“小圈子”:
• 把表弟安排到教务处,哪怕他连课都讲不明白;
• 评职称时,优先考虑经常送礼的老师,不管教学成绩如何。
某民办学校就因为这个栽了跟头:
校长把自己同学提拔为教导主任,结果对方不懂教学管理,瞎指挥导致老师集体离职,家长纷纷转学,学校口碑一落千丈。
想起通用电气前CEO斯隆说的:
“要让合适的人坐在合适的位置上”。
校长选人,就该像老中医抓药——谁能治学校的“病”,就用谁。
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考前突击抓成绩,不如平时多听课
有些校长像“甩手掌柜”:
• 开学时说“今年升学率必须提升10%”,然后就消失了;
• 到期末发现成绩没达标,把老师臭骂一顿:“你们怎么教的?”
但教学就像种庄稼,不浇水、不施肥,光等收割肯定不行。
某实验中学的校长每周都去听课,发现初三数学老师总拖堂,导致学生没时间消化,立刻组织教研组会诊,调整教学节奏,结果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记得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
“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
校长要定期检查教学计划、走进课堂、看看学生作业,过程管好了,结果差不了。
只让干活不给权
——责任比天大,资源比纸薄
最坑人的任务,是“让马儿跑,却不给马儿吃草”:
• 让班主任组织研学活动,却不给经费审批权,买瓶水都要找校长签字;
• 让老师搞教学创新,却不允许调整课时,只能在夹缝里折腾。
某小学的做法就很到位,他们让年轻老师牵头“阅读推广计划”,不仅给了专项经费,还允许每周拿出1节课作为“阅读课”,结果老师放手去干,带着学生办读书分享会、亲子共读活动,学校成了“书香校园”。
所以说,责任、权力、利益要对等。
比如让老师负责课题,就给足研究时间;
让干部牵头项目,就给调配资源的权限,别让他们“有责无权”干瞪眼。
大事小事都保密
——信息不透明,师生全靠猜
有些校长总觉得“领导的心思不能随便说”:
• 换食堂承包商,不解释原因,学生发现菜量变少,怀疑“校长拿了回扣”;
• 评职称名额分配不公开,老师私下议论“肯定又给了关系户”。
某高中校长就吃过亏。
他悄悄调整了教师考核方案,结果老师发现绩效减少,集体罢课。后来他学聪明了,每次有重大决策,先开教师大会说明背景,再在公告栏公示细节,甚至让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学校氛围反而更和谐了。
所以不妨每周开一次“校长下午茶”,老师、学生都能来提意见;
把财务报表、考核标准贴在校园网上,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信任,是从“不藏着掖着”开始的。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校长的管理水平,藏在这些细节里。
真正厉害的校长知道:
管人不是管“听话”,而是管“人心”;
管事不是管“结果”,而是管“过程”。
避开这10个坑,学校才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心甘情愿地转起来。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郭务强教坛漫拾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