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拍还没放下,广告合同已经堆成山。
巴黎奥运金牌的光环还没褪去,郑钦文的商业价值就炸了。 十二个代言品牌排队送钱,年收入直接飙到三亿。
训练场上看不见人,红土赛场疯狂输球。 球迷开始骂街:这姑娘到底还想不想打球?
广告片拍得比训练视频还多,奥迪兰蔻轮着转场。 有网友翻出她年初的凶猛战绩做对比。 当时发球成功率80%,现在连二发都接不稳。
赞助商可不管这些,照旧把支票往她手里塞。
某次商业活动结束,她被拍到在车里累到睡着。 体育论坛炸锅了:职业球员该不该接这么多活? 支持派说凭本事赚钱天经地义。
反对派直接甩出最近五场败绩数据。
更狠的评论说她正在变成"穿着运动服的网红"。 连李娜当年警告过的话都被翻出来。
其实问题不在接代言,而在怎么平衡。 费德勒职业生涯后期代言更多,但人家照拿大满贯。 关键还是训练时间被压缩得太狠。
某次采访漏了馅,自曝两周没碰球拍。 现在看阿卡训练都能上热搜,真是讽刺。
我个人觉得这事不能全怪运动员。 整个商业链条都在推着她往前走。 品牌方要热度,经纪公司要抽成。
最后背锅的只有运动员自己。 看看她社交账号,最新动态全是品牌宣传。 球迷留言区已经分成两派吵翻天。
有人算过账,打一年比赛不如拍三条广告。
但长期来看,成绩下滑代言费也会缩水。 这事就像个死循环,越赚钱越难专心打球。
某体育记者说得直接:现在是她最危险的时刻。 广告费不会永远这么高,球技退了就真完了。 倒是那些赞助商,随时可以换人捧。
想想当年刘翔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商业价值需要成绩托着,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最近这场红土比赛,她连丢七局被横扫。
解说员那句"脚步太沉"听着都扎心。
更扎心的是看台上某赞助商代表当场离席。 名利场从来都是双刃剑,就看怎么握。
现在全网都在等她的团队做出选择。
是继续捞快钱,还是回去死磕训练。 职业体育最残酷的就是这点。
观众只记得冠军,没人关心过气明星。 那些代言合同里,可没写着"允许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