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的巨幕突然换了面孔。路人纷纷驻足抬头。那个打乒乓球的姑娘怎么上了时尚大屏?
王曼昱的巨幅海报占据整面墙体。
运动服变成了高定礼服。
球拍变成了奢侈品手包。这组照片拍摄于她夺冠后的第三天。摄影师是某国际大刊的御用掌镜。
个人觉得运动员跨界有点太突然了。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
"运动员就该好好打球"的言论获得3万点赞。
"打破刻板印象"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某体育论坛发起投票。62%的网友认为这是商业过度包装。
广告公司透露这次合作报价七位数。
同期某明星的代言费被曝只有其三分之一。
三里屯商铺的监控显示客流量增加17%。但真正进店消费的主要是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某运动品牌总监私下表示担忧。
"过度时尚化会削弱专业形象"。东京奥运会后运动员代言暴涨400%。真正转化为体育消费的不足两成。
王曼昱的队友在采访中欲言又止。
她说最近训练时经常听到快门声。
体育局宣传处的电话被打爆了。工作人员说这属于"个人商业行为"。
某高校社会学教授提出尖锐观点。"这是把运动员当成了流量工具人"。
耐人寻味的是海报角落的小字。赞助商名单里出现了某电竞俱乐部。粉丝们开始担心她的全运会状态。
商业活动排期表显示下周还有三场。
体育记者发现她最近没出现在训练馆。
那个总在球台前加练的身影不见了。商场大屏每隔半小时轮播一次。
每次都能引发新一轮手机举拍。有家长带着孩子专门来"追星"。小朋友问为什么运动员要穿高跟鞋。
数据不会说谎但会选择性呈现。
代言费确实创了乒乓球选手纪录。但训练时长也降到了五年最低。体育总局最新文件提到"商业活动红线"。
具体标准却用了个模糊的"适度原则"。王曼昱的微博更新停留在三天前。最后一张照片是扭曲变形的球拍特写。
时尚杂志主编在ins发了幕后花絮。
照片里她踩着细高跟练习挥拍动作。这种撕裂感让人很不舒服。
专业与流量的天平正在失控。某退役运动员的评论被顶到热门。
他说当年接个牛奶广告都要写检查。
现在想想那些规矩未必全错。大屏还在循环播放着精修画面。
真实的汗水早被滤镜抹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