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军队是指依靠无人作战系统来完成作战任务的军队,它是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发展现状
1、美国
美国陆军是美军中较早使用无人系统的军种,在伊拉克战场的后续地面维持作战中,其无人系统达 4000 多个(套)。2023 年 12 月,美国陆军建成两个机器人自主系统排,并在作战实验中展示了较好的城市进攻能力,如机器人率先攻入目标建筑物,通过烟雾发生器制造烟幕掩护,无人机释放干扰信号,同时借助单兵通信网络将建筑物内部图像传给地面机器人,地面机器人据此避开敌方火力,进入建筑物寻歼敌军。
2、俄罗斯
2024 年秋季,俄国防部开始将非正式的无人机部队和其他专业人士重组为统一的技战术营。2024 年 12 月,俄国防部长宣布俄罗斯将建立专门的无人机部队。俄军计划在第 7 独立无人机侦察打击团内组建 102 个下属单位,其中 41 个为打击单位,61 个为侦察单位。
3、中国
我军陆军各部队将便携式无人装备攻防演练融入日常训练,瞄准“无人化+智能化”,研究新的训法、战法。2025 年 4 月,第 82 集团军某旅组织多兵种综合演练,设置无人侦察、火力打击、通信保障等内容,侦察分队利用无人机、无人侦察车勘查路线、机器狗破除障碍,攻击分队随即前出抢占阵地,向敌纵深发起冲击。
4、其他国家
如波兰新组建的无人机部队从 2025 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运行,旨在构建多域融合的无人作战体系。乌克兰在 2024 年 2 月成立了国家无人系统部队,其在战场上逐步部署更多作战机器人并最终将更多自主系统带入战场,2024 年 12 月,乌部队仅使用无人地面战车和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成功对俄军阵地发起攻击。
二、无人系统的技术特点
1、智能化与自主化
无人作战平台嵌入智能模块或智能体后,能够自主机动进入战场,并根据战场态势变化完成侦察、判断、决策和打击,实现“发现即打击”的杀伤链快速闭合。例如未来的高级无人机,可在复杂战场环境中自主识别目标、规划攻击路径并发起攻击。
2、集群化与协同化
小型无人系统成本低、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可实现班组化、单兵化常态运用,从根本上改变攻防作战样式。同时,无人作战力量的规模化运用将成为常态,类似无人机“蜂群”的无人系统集群化使用,可把数量优势转化为作战效能,还可与有人作战力量进行有机混合编组,组成一体化的战术作战群,协同完成不同类型的攻防作战任务。
3、多样化与多功能化
无人装备涵盖了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等多种平台,功能也日益丰富,如侦察、打击、通信保障、运输补给、电子战、目标引导等,能够满足不同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的需求。
三、应用优势
1、减少人员伤亡
在危险地域执行任务,如排雷、侦察敌方火力点、攻击敌纵深目标等,无人作战系统可代替有人作战人员进入,降低人员伤亡风险。例如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使用无人地面战车和无人机对俄军阵地发起攻击,减少了己方作战人员的伤亡。
2、提升作战效能
无人作战系统具备快速机动、精确打击、持续作战等能力,可提高作战效率和效果。如无人机可凭借其优秀的续航与高精度侦察能力,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控,为火力打击提供更准确的目标信息,提升侦察预警能力和打击精度。
3、改变作战样式
其广泛应用促使作战模式从传统的有人作战向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转变,衍生出诸如“蜂群战术”“swarm 战术”等新型作战概念,丰富了作战手段和战术选择。
四、面临的挑战
1、技术方面
尽管无人作战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如无人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复杂环境感知与适应能力、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确保其在战场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法律与伦理方面
无人作战系统的使用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如其自主作战可能导致的责任归属不明确、对平民伤亡的风险增加、可能违反国际人道法等,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探讨和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准则。
3、成本方面
虽然小型无人系统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些先进的大型无人作战平台和高端技术的研发、生产、维护成本仍然较高,对军队的经费投入提出了较大要求。
无人军队比有人-无人协同更具挑战性的原因在于:
一、技术层面
1、高度自主性要求
无人军队中的作战单元需具备完全自主的感知、决策、规划和行动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要实时准确地感知周围态势,做出 optimal 决策并规划出合理行动路径,技术难度极高。比如在城市作战中,无人系统需区分平民与战斗人员、固定与移动目标等,这对目标识别和态势感知技术要求极高。
2、系统复杂性与集成性
无人军队包含多种类型的无人平台和系统,如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舰艇等,这些系统需深度融合并协同作战。确保不同系统间的无缝通信、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整体作战效能最大化,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通信协议的统一、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系统的兼容性等。
3、可靠性与容错性
无人军队在作战中出现故障或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无人系统需具备高度可靠性和容错性,能自动检测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继续执行任务或安全返回。如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可能遭受干扰,需具备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
二、指挥控制层面
1、集中式指挥控制难度大
无人军队规模庞大、作战单元众多且分布广泛,采用集中式指挥控制方式时,指挥中心需处理海量信息并实时下达指令,对信息处理能力和通信带宽要求极高,易出现决策延迟和信息过载问题,影响作战效率。
2、分布式指挥控制的协调性难题
若采用分布式指挥控制架构,各无人作战单元需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和协调能力,如何确保这些单元在分布指挥下保持行动一致性和协同性,避免出现任务冲突或作战空白,是巨大挑战。比如多个无人作战分队在执行任务时,需协调行动避免相互干扰。
三、战术层面
1、作战灵活性受限
无人军队的作战行动主要依据预设程序和算法,虽然能根据战场态势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调整,但在应对突发情况和复杂战术变化时,灵活性相对不足。有人-无人协同中,人类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实时做出灵活判断和决策,调整作战部署和战术方法,如在遭遇意外伏击或目标突然变化时,人能够凭借经验做出创造性决策。
2、任务适应性问题
无人军队在执行多样化任务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同作战任务对作战单元的能力和配置要求各异,无人军队需具备高度的任务适应性,能够快速调整自身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相比之下,有人-无人协同可利用人类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各种任务变化。
四、伦理与法律层面
1、责任界定模糊
无人军队在作战中若发生误伤平民或违反战争法规等行为,难以明确责任归属。由于作战决策由无人系统自主做出,确定是由设计者、指挥官还是无人系统本身承担责任存在困难,这给战后责任追究和法律审判带来极大挑战。
2、作战授权与限制
无人军队的自主作战权限和范围界定困难。为避免无人系统滥用武力或造成不可控后果,需对其作战授权进行严格限制,但如何在保证作战效能的同时合理确定授权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心理与社会层面
1、缺乏战场情感与心理因素
无人军队在作战中没有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劣势。在面对复杂战场环境和激烈战斗时,人类作战人员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可激发勇气、毅力等,促使做出超越常规的行动。无人军队则可能因缺乏这种情感驱动,在应对特殊情况时表现不够灵活和果断。
2、社会接受度与信任问题
会公众对无人军队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对其安全性、可靠性和作战行为的可控性存在担忧。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影响无人军队的发展和应用,也给军事决策者在选择作战力量时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