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战略误判:当傲慢与偏见遮蔽现实
当地时间4月26日,泽连斯基(右)与特朗普会面。图源:乌克兰独立新闻社
2025年4月24日,美国前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在香港的一场研讨会上直言不讳:“特朗普政府误判了中国实力。”这一批评不仅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层裂痕,更折射出一个根本性问题——当大国竞争被意识形态偏见和内部政治分裂主导时,误判将如何引发难以承受的代价?
一
军事误判:轻视中国的“硬核实力”。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和技术封锁遏制中国,但现实却证明,这种策略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军事与科技发展能力。坎贝尔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导弹库存和高超音速武器技术更是领先全球。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已形成系统性优势,其军事现代化进程并非单纯追赶,而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布局。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预设判断”将中国视为“可被压制的对手”,甚至幻想通过单边施压迫使中国让步。这种误判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挑衅未能动摇中国的主权立场,反而加速了地区国家对“选边站队”的警惕。正如坎贝尔所言,“中国是一个硬核玩家,未来几十年都将如此”。
二
贸易误判:关税大棒如何反噬美国
2018年发起的对华贸易战,曾被特朗普政府标榜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利器。然而,7年后的今天,这场“史诗级贸易战”却以荒诞的方式走向终局:美国企业被迫转移产业链,深蓝州集体起诉联邦政府,华尔街股市暴跌蒸发万亿美元。坎贝尔尖锐指出,美国最大的风险是“疏忽和误判”,而贸易战中“没有合适的沟通渠道”更让危机螺旋升级。
特朗普政府原以为高关税能迫使中国“屈服”,却忽视了三个现实:
1. 中国反制的精准性: 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卡住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咽喉,不可靠实体清单则斩断技术垄断链条;
2. 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美国企业用脚投票,特斯拉、通用汽车等巨头重启中国供应链,硅谷芯片商集体“叛逃”东南亚;
3. 美国内部的分裂: 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对抗,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关税政策上互相掣肘,企业界与政界的矛盾公开化。
这场闹剧最终以白宫“偷偷削关税”收场,印证了单边主义的破产。
三
误判的根源:政治分裂与战略短视
坎贝尔将特朗普政府的困境归结于“缺乏明确统一的政策框架”,内部强硬派与务实派的分歧导致政策摇摆。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对华战略上,更反映了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层矛盾:
“美国优先”的悖论: 强调单边主义却依赖盟友围堵中国,结果盟友因经济利益与中国保持合作,美国反成“孤家寡人”;
技术霸权的幻觉: 试图通过芯片封锁遏制中国,却催生了中国自主创新浪潮,华为麒麟芯片的突破便是明证;
冷战思维的陷阱: 将中国视为“第二个苏联”,却忽视全球化时代中美经济的深度绑定——两国贸易占全球25%,相互制裁只会两败俱伤。
四
未来的出路:从对抗到对话
坎贝尔呼吁美国“开放沟通渠道”,这不仅是危机管控的需要,更是战略清醒的体现。中国外交部早已表明态度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然而,对话的前提是摒弃傲慢与偏见。
务实合作领域: 数字经济、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需要中美协同;
规则重塑空间: 跨境数据流动、技术标准制定等领域可探索共同利益;
民间纽带作用: 美国商会率团访华、企业界绕过白宫直接对接中国市场,证明经济理性终将超越政治对抗。
结语:误判的代价与历史的启示
历史反复证明,大国兴衰从不取决于谁更“强硬”,而在于谁更清醒。特朗普政府对华误判的教训在于:当偏见遮蔽现实,当分裂取代共识,再强大的国家也会陷入战略被动。
正如《纽约时报》所评:“特朗普在和现实做较量时,生动展现了采取最强硬路线所需付出的代价”。未来,中美能否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取决于美国能否放下“教师爷”心态,以平等姿态与中国共塑竞争新规则。
毕竟,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通过贬低对手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