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江南草长。镇上的青石板路被细雨洗得发亮,两旁桃李争艳,杨柳垂丝,一湾春水映着白墙黛瓦,恍若画中。

镇中百姓素爱风雅,此时正三三两两聚在茶楼廊下,听那卖花姑娘哼着小调叫卖:“牡丹红,芍药俏,买一束赠君郎,莫负好春光!”



每逢此时,镇里的文人雅士总要聚一聚,或吟诗作对,或抚琴作画,用笔墨留住这大好春光。

这不沐家大小姐沐晴川广发诗帖,邀全镇雅士共赴“西园诗会”。

沐家是镇上百年望族,祖上出过翰林学士,家学渊源深厚。沐晴川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工诗词,更兼通琴棋书画,是镇上公认的才女。

沐晴川生得眉眼含情,笑起来时脸颊上两个浅浅的梨涡,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像春日里的黄莺啼鸣。

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不知有多少男儿为之魂牵梦绕,也难怪不少书生们偷偷读着她作的《海棠春》。

沐晴川为了这场诗会,可没少费心思。到了诗会那日,湖心亭热闹非凡。老学究们拄着拐杖,摇着折扇;年轻书生们穿着崭新的长衫,手里攥着自己得意的诗作。



“沐小姐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只见沐晴川莲步轻移,裙裾扫过青砖,惊起一串檐角铜铃。她站在亭中,目光扫过众人,满座文士不自觉地屏息——这般才貌,莫说青石镇,便是府城也寻不出第二个。

沐晴川浅笑道:“今日以诗会友,承蒙各位赏脸。我先出上联,诸君可对下联,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东坡坐赏西江月。”

这七字看似平易,细究却暗藏机锋:东坡既指苏轼别号,又可解作东面山坡;西江月既是词牌名,也能理解成西边江上的月亮。更妙的是"东""西"方位相对,要在这双重双关中找到工对,可不容易。

不少人为了在才女面前露个脸,开始纷纷说出自己的下联。有人对“南园静看北窗云” ,有人对”东篱闲观北海潮“,“北苑醉吟北斗星”,有人将把方位对成了季节,说出"春燕斜穿秋千架",还有人对"北郭卧听南山钟"……

七嘴八舌的下联很多,终是少了几分韵味,抑或是失了词牌典故,意境差强人意,都不让沐晴川满意。

眼看着许久仍没有令人满意的下联,大家都有些着急了。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的一位书生缓缓起身。他身着素色长衫,腰间只系着一根简单的青布绦,面容清秀,眼神却透着自信。



书生朝沐晴川深深一揖:“在下不才,有一下联。“

沐晴川心头微动,这书生她识得,是常在镇东书肆抄书的柳姓寒士,据说为省灯油钱,总在檐下借着落日余晖读书,便让他但说无妨。

落落大方的书生指着远处暮霭中的山影说出了“山谷醉吟水调歌”的下联。

“这‘山谷’,是黄庭坚黄鲁直,他号山谷道人;又可解作山间谷地。‘水调歌’是《水调歌头》这一词牌名,也能理解为在水边吟唱歌曲。

山水皆是自然景致,坐赏对醉吟,月与歌,一动一静,前者闲适,后者疏狂,意境绝佳。

下联完美呼应了上联的双关之妙,而且对仗工整,意境更是悠远,让沐晴川眼前一亮,颊边飞起两朵红云,低头轻声道:“公子高才。”

诗会结束后,沐晴川找到了书生讨教对联技巧,诗词歌赋,从从李杜诗篇谈到苏辛词章,从王维的山水诗聊到李清照的婉约词,直到月亮爬上柳梢头,仍意犹未尽……



这一场诗会,因着一副对联,不仅让众人见识了诗词对联的精妙,更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祖宗传下来的对联的魅力,一字一句里,藏着多少故事和缘分啊!

才女的上联,屏幕前的你会怎么对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