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带你领略津派文化”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走进静海。静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郭颖,静海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罗松新,静海区独流镇党委书记辛长书,静海区唐官屯镇党委书记陈宝红,静海区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静海区文化名人姚新,静海区文化传承志愿者李佳阳出席,分享静海与运河的故事,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后,参观静海非遗展、运河文化博物馆,感受活色生香的运河寻常。到吕官屯村体会“耕读文化”,独流老醋厂、独流印象馆体验古法酿造、非遗文化。

答记者问

静海凭借等级最高的火车站与“火出圈”的盒子花灯 不断打响运河名镇的文化符号

北京日报:刚刚了解到,运河入津的第一站就是静海。作为津门“首站”,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上,有哪些自己的亮点呢?

陈宝红:有句老话叫,“不入九宣不入津”。九宣闸位于马厂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天津总兵周盛传率淮军修建。作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宣闸见证了天津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一旁矗立的《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碑由李鸿章撰文,是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独特的历史记忆。除了九宣闸,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的唐官屯火车站,是当时静海等级最高的火车站,还有清真东寺和同样建于清宣统元年的铁桥,以及后小屯十里杏花堤、赵官屯村庆祥永博物馆和近两年“火出圈”的刘上道盒子花灯。

说到盒子花灯,我今天带来了我们唐官屯镇的“运河名镇代言品”,一个花灯的小模型,真的盒子花灯要更大、更漂亮。大家可能在朋友圈刷到过,这一年,盒子花灯爆火全国,乡亲们到全国巡演,发展成了我们镇的文化符号。在绽放的花灯上:

有一段历史:刘上道盒子花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技艺最初由宫廷匠人传入民间,融合了江南灯彩、北方剪纸与鲁南烟火工艺,距今有260多年历史。2018年刘上道盒子花被评定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符号:盒子花曾是南运河漕运商帮的“祈福神器”,每到开漕节,商人会定制“一帆风顺”“货通天下”等主题盒子花,祈求生意兴隆。其制作工艺被视为“运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与创造力。存一份匠心:将造型、彩扎、剪纸、绘画、焰火等技艺融为一体,模型横向结构借助竹片、竹篾子、铁丝连接,竖向结构通过麻绳相连,达成叠合伸展效果,还引入了电子灯光艺术元素。每处细节,都由非遗工匠纯手工打造。

盒子花灯的爆火是运河文化兴盛的缩影。唐官屯镇以运河文化为轴,重点发展特色餐饮、民宿、文创等7大衍生业态集群,举办了有特色、更多样的文旅活动,先后举办“运河古镇·炭上生香”烧烤文化节、“一路有杏·花香大唐”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接下来,我们还将推进大运河步道建设、大运河沿线骑行活动,打造非遗文化研学、非遗美食推介等文旅特色线路,在全国打响运河名镇的文化符号。

晴耕雨读 以农为本 将耕读文化融入村规民约 促成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 营造乡村德治

国际在线:之前我了解到,运河沿岸有着独特的“耕读文化”,我特别想知道什么是“耕”与“读”的结合,又怎么影响着当下的生活?

李忠斌:陈官屯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运河古镇。漕运兴盛带来的文化交汇,形成陈官屯的耕读文化。乡亲们讲究“晴耕雨读”,也就是晴天下地干活,雨天读书学习。以农为本、重视教育,是祖辈传下来“耕读传家”的理念,刻在每一位陈官屯人的心中。耕读文化是陈官屯的一张独特名片。

说到耕读传家,吕官屯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办私塾、重教育,清朝开办了静海第一所小学,多年来吕官屯走出了众多的“读书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从陈官屯走出了51位博士、228位硕士、6000多位大学生。前年,吕官屯更是创造出“一家俩娃 逐梦清华”的状元佳话,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典范,更折射出陈官屯镇“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陈官屯镇依托“耕读文化”,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探寻耕读文化历史脉络,建成了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家风家训堂、乡村艺术陈列馆等文化展馆。挖掘耕读文化历史传承,整理出版《陈官屯史话》《吕官屯村史》等书籍,将耕读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促成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营造乡村德治氛围。

今天,我带来的“运河名镇代言品”是一把扇子,这把扇子上,一面是由当地书法家写的“耕读传家”四个字。代表着陈官屯镇打造的“三个节日”活动品牌:“金秋助学”圆梦节、“难忘师恩”教师节、“孝老爱亲”敬老节,还开展了“农民写金句”活动,通过“种下文化种子”的方式,做足乡村治理大文章。

扇子的另一面,画的是运河人家的生活场景。我们将耕读文化融入全域旅游规划,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拓展民宿差异化建设,正在打造2处特色民宿。二街知青民宿,依托田园综合体,重温怀旧生活、体验农事,是一个承载记忆的精神家园。吕官屯状元民宿,依托地理、人文优势,串联乡村文脉,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参与、可带走、可传播的深度体验。两处民宿在五月即将与大家见面,欢迎大家来体验非遗冬菜制作、解锁浙醋酿造密码、品味运河特色美食,一站式吃住游玩!

静海拥有国家市区级非遗21项 打造6条旅游线路

天津广播:在采访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静海故事,独流老街隐藏了不少“宝藏”目的地。“五一”快到了,您能推介下独流镇值得探寻、体验的地方吗?

辛长书:独流镇坐落在大运河静海段的最北段,建于北宋,兴于明清,大运河在这里同大清河、子牙河交汇合为一流,所以就有了我们独流这座“三河交汇处、一镇品古今”的运河千年古镇。

独流镇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先后打造了6条旅游线路,不论您是文史爱好者、徒步骑行客,还是美食探店员,独流镇都能GET到您的点!其中“运河风光游”和“非遗美食游”线路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

沿着运河北行第一站就是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的独流给水所,当时承担着津浦铁路线运行火车补水任务。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的大运河古木桥,见证了“桥上人来过往、桥下商船如织、运河两岸商铺云集、南北客商汇聚独流”的繁华场面。镇区既有曲径通幽的古镇胡同,也有生意兴隆的现代繁华商街,还有新建的集独流历史文化、非遗产品、文明实践展示为一体的独流印象馆,侯氏民居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散落其间,呈现了“千年文脉运河长,时代新彩映古今”的古镇风貌。在三河交汇区还有一个获得“全国休闲旅游农业五星级企业园区”称号的独流春光农场,现已打造成集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亲子互动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综合体,成为京津冀老百姓休闲游的网红打卡地。

静海美食在独流。独流镇共有国家、市、区级非遗21项,其中非遗美食就有11项。到独流一定要“四品”,首先要品独流老醋,天立独流老醋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系列醋产品畅销国内外;二要品美酒,独流镇酿酒以酿造独流老白干为主,如今形成了“老木桥”牌老白干酒和“泓井坊”牌独流老酒两个品牌。三要品美食,到了独流镇,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独流焖鱼、火烧、绿豆潮糕等众多美食小吃,还可以到独流酒馆饭店来上一顿以独流合炒、独流嘎巴、独流焖饼烩饼、独流炖鱼头为主打的独流特色美食大餐——“独流宴”。四要品文化,独流文化底蕴深厚,饮食文化、义和团文化、酿造文化等具有浓厚的独流特色,先后编写了《独流镇志》《独流史话》《古镇春秋》等历史书籍,形成了以“志、史、春秋”为脉络的独流历史文化体系。独流镇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8处,独流史记泥塑现为独流镇市级非遗项目,也是我今天代言的项目,做工精致、活灵活现,还首创了丝毛技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总之,独流就是这么一个有故事、有韵味、有烟火气的“文化聚集之地、非遗聚集之地、美食聚集之地”,正值“五一”假期来临之际,欢迎大家来独流参观游览,我们在独流等着您!

全新推出“静游”“嗨游”两条精品线路 加快形成差异化布局 打造京津冀地区“微度假目的地”

澎湃新闻:从刚才的介绍中,感受到静海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游客,想有更切身的感受,静海有哪些可以推荐的“Country Walk”路线呢?

罗松新:“五一”小长假期间,静海区将全新推出“静游”“嗨游”两条精品线路。

一是“静游”线,打造集“千年运河”文化体验、“春夏露营”自然疗愈为一体的漫游线路。以“运河文化、非遗技艺、传统美食”为主线,先到独流镇十一堡三岔河口,感受运河曾经的繁华,接着漫步独流木桥,聆听砖石诉说的岁月故事,独流老醋、纪庄子冬菜、唐官屯涮羊肉能让人领略静海饮食文化。紧接着参观我们所在的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到九宣闸走一走,沿运河遗迹探访运河故事,触摸漕运历史的脉搏。再到春光家庭农场,游客可露营野餐、体验果蔬采摘。再看史记泥塑馆,参与泥塑制作,感受静海民俗文化魅力。最后到崇泰庄园,在景观大道、林下花海、卡丁车赛道、房车营地中感受“逃离都市”的浪漫与惬意。

二是“嗨游”线,打造“童趣自然·亲子成长”轻松遛娃线路该线路以家庭亲子互动为核心,串联自然景观、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前往萨马兰奇纪念馆,穿越奥林匹克文化长廊,在珍贵藏品中聆听体育文化故事。随后沿着团泊湖岸,在漫步和骑行中徜徉生态之美。之后,前往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在亲子活动中游玩、学习、成长。第三站,来到光合谷旅游度假区,与萌宠互动,泛舟湖上。夜幕降临,入住天津火烈鸟港湾酒店。

我们在路线设计中,把文化底蕴作为灵魂,围绕“水、史、匠、味”四大文化基因。以水为脉,串联运河记忆。通过修复古码头、建设运河博物馆、开发水上游览项目,让游客直观感受漕运文化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以史为鉴,活化古迹遗存。大运河、独流木桥、九宣闸等古迹不仅是景点,更是历史教育的“活教材”。通过对大运河博物馆提升改造,增设解说、动态建模,让静态遗址“开口说话”。以匠为魂,传承非遗技艺。独流醋、陈官屯冬菜等非遗项目,通过开放工坊参观、体验制作流程,深化对匠人文化的理解。以味为媒,推广静海美食。从独流宴到唐官屯涮羊肉,我们联合老字号推出“文旅地图”,将饮食文化融入旅游动线,让游客“因味识城”。

当前,静海正在加快形成“一镇一品”差异化布局,开展春有梨花节、夏有西瓜节、秋有丰收季、冬有冰雪节的“四季营销”。打造主题民宿,融合农耕文化、康养文化、乡村文化的多元民宿场景,把静海打造成京津冀地区的“微度假目的地”。

静海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 讲述古城传说与民间故事 不断探寻静海 讲好天津故事

香港商报:静海自汉代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物文化故事呢?

姚新:深厚的文化积淀,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比如西钓台古城的传说。西钓台古城位于我们发布会现场以西3公里处。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时,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沱河北,泒水南”。由此论证,西汉时期静海区域已有建置完整的先民居住了,据考古发现,西钓台古城在西钓台村西北约400米处的前进渠与港团河交口的东南岸边附近。城垣呈正方形,长宽都有500多米,所以也称一里方城。

在陈官屯、唐官屯一带流传着很多有关古城的传说,其中出现频率最多、流传最广的是“古城显城”:春秋两季,偶尔会看到远处的天空凸显一座古城,有人看到的是一座空城,临街的铺面清晰可辨,铺前的旗幌随风轻荡;也有人看到城内车水马龙,扶杖老者、推车壮汉、弱冠少年,熙熙攘攘,往来不绝。

还有静海地区广泛流传的地名民间传说,也都颇具传奇色彩。比如姜子牙的传说,西周时期,静海区域隶属于齐国,多年来,在静海西南部流传着很多姜子牙在当地生活时发生的故事。比如“姜子牙走‘厄运’的故事”“姜子牙封神的传说”等。后来人为了纪念姜子牙,在他曾钓鱼的地方建太公庙、立碑。现在,“子牙钓鱼台遗址”和“太公庙遗址”两处遗址仍在。村子所在的乡镇叫“子牙镇”、村子仍叫“子牙村”,穿村而过的河叫“子牙河”。

其他还有杨家将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杨延昭(人称杨六郎)为缘边都巡检使,坐镇高阳关,也就是在静海,整个洼地都是杨延昭军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北部。后来这里建村,取名“辕门口”,元朝时改为元蒙口,杨延昭组建了两个侦探机构,其中一个后来建村名“探马庄”,至近代改称谭庄子;另一侦探机构由僧人组成,其以出家人身份作掩护刺探辽国军情,于是这里被称为“禅房”。多年来,许多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在静海口耳相传,至今静海区尚有30多个与其相关村街的名称仍在使用。以上“姜子牙的传说”以及“杨家将的传说”都被公布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静海悠久的历史,也讲述着传奇的故事,将静海的悠久文化、奋斗历程、诗情画意,呈现给海内外朋友,让更多人能够发现静海、探寻静海、传播静海。真心期望讲好静海故事、讲好天津故事,让我们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静海以亲水文化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 打造运河人家生活

津云:说起运河,我们总能想到一个特别美好的词:“运河人家”。家住运河边,栖身花草中,作为一名市民,能在静海感受到怎样的文化之美?

李佳阳: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静海人,也是专注于本土历史文化的自媒体博主。一直以来,我拍摄了许多关于静海历史文化的短视频,特别是关于运河文化故事,很受网友们的喜爱。

静海位于天津的上游,经过走访发现,静海文化的特点也是亲水文化,静海境内流过众多河流,像是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黑龙港河、马场减河、独流减河等等,其中南运河的文化最为集中而且丰富,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从小,我就住在运河边,感受到的是惬意,一种身心的放松。如果看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我推荐大家到静海大运河边上,找一处民宿住几天。漫步在运河堤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运河风貌,看河流蜿蜒向前,连岸边随风飘动的柳条,都让人身心放松。

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文化点位,我觉得静海大运河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历史悠久,静海大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曹操开凿的平虏渠。第二是原汁原味,这一段运河没有经过人为刻意雕琢,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运河两岸居民的饮食、习俗、方言俚语等,都能找到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痕迹。

南运河在静海区流经的村庄,处处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漫步运河边还能找到历史上很多名人志士的痕迹,比如你到了陈官屯镇,在运河边能看到乾隆皇帝题写的诗文碑刻,诗文是乾隆皇帝沿运河南下过静海时所作。如果您在运河边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宽厚碎砖,恭喜您找到了一处明代的官窑遗址,也就是市级文保单位张官屯窑址,烧制好的城砖,从这里沿着大运河送到北京,修建了很多重要建筑,在十三陵就发现了印有静海县新庄窑厂铭文的城砖,这里的砖质量上乘,断之无孔、敲击有声。在赵官屯段运河,您还能闻到阵阵酱香,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庆祥永”,很火的淄博烧烤用的酱就是来自这里。

静海的历史文化需要细品,在每个乡镇,都能领略到不同的景点,品尝到地区独特的美食,感受这种惬意的运河人家生活。

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 抓时代精神创新 静海不断塑造文化自信与城市品牌形象

天津日报:静海的文脉完整绵长,静海如何通过塑造文化自信,更好地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呢?

郭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塑造文化自信方面,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静海2200多年的历史文明,成为静海人知来路、明去向、敢拼敢干的底气。另一方面,抓时代精神的创新,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当中来提炼静海人新的精神,家国情怀重、干事创业拼、待人待事诚,将这种精神融入到现代发展当中。

今年以来,全区正在火热开展“贯彻新思想 实现新崛起”主题宣传活动,从文旅融合、文化传承、文明培育等方面实施6大工程、22个品牌。前一段时间,也专门做了主题发布,通过“理润静心”基层大宣讲、“乡村漫游”文明实践项目、“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声动静海·百人共读”系列读书活动、“运河星火”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等方面,在全区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为静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借此机会,我也特别想说句心里话。静海是一个动静皆宜、河湖林泉俱有、各种产业业态丰富、美食丰富,有自己特色,特别是人间烟火气极其浓郁的地方,我也在此向大家发出邀请,诚挚地邀请大家抽时间来到静海、品味静海、推广静海,我们在大美静海等着大家。

来源:天津发布

一键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