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乌蒙山的深夜,寂静而深邃,两栋五层小楼静静矗立在山坳深处,守护着1020个寄宿孩子的香甜梦乡。

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的学籍档案中,记录着孩子们的详细信息。其中,约70%的监护人签名处是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按下手印代替签名的;40%的档案里仅有孩子单亲父亲或母亲的姓名。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属于困境儿童。镇雄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长期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保持在49万人以上,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们只能与老人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

2022年,镇雄县在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中,将场坝镇9所村级教学点并入场坝镇第二小学。这场涉及近2000名学生的布局调整,最终形成了乡村寄宿制管理模式。场坝镇第二小学副校长谢明江介绍,学校按照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同班同学、同校同学等方式安排住宿,这样能让孩子们更有安全感,方便他们相互照顾。


王国广为学生们整理书桌。莫娟摄

哥哥小瑞的校服上总是沾着弟弟的鼻涕,那是兄弟间亲密无间的痕迹。五年级的小涛和邻居小泽住在上下铺,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芳芳和同村的3个女孩住在205宿舍,每天清晨,她都会耐心地给最小的小玲编辫子。11岁的小菊则带着7岁的妹妹同住一间宿舍,姐妹俩相互陪伴,相互照顾。房间里不时从房间会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为这寂静的山坳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我们要做的是把离散的血缘重新编织成‘网’。”谢明江说,这1020个学生中,有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孤儿和困境儿童,血缘与地缘成了孩子们的“羁绊”。

“父母缺席的位置,得由我们填满。”46岁的刘学林两年前放下教学,搬进楼梯间的值班室。自此,每天清晨六点,她唤醒孩子们的声音取代了黑板上的粉笔声。她的抽屉里总备着红糖姜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女孩们的生理周期。她耐心地教她们应对成长的困惑,学会保护自己。每当有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她总是最先察觉,并给予温暖的拥抱和坚定的鼓励。

凌晨2时,男生宿舍的走廊上,宿管员王天艳轻手轻脚地打着手电筒,严格遵守每2小时巡查一次。铁架床的吱吱声、翻身时的呢喃……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牵引着她的步伐,前去查看孩子们是否安睡。


王天艳为学生们整理床铺。莫娟摄

宿管员王国广的抽屉里塞着板蓝根和退烧贴。今年3月13日,深夜学生小飞生病发烧,王国广背起他往镇卫生所冲,垫付完药费却发现工资卡只剩67元。说起这个,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走廊尽头,值班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那是“校园爸妈”们永不熄灭的守护之光。在这寂静的山坳里,1020株被精心呵护的小树苗,正向着阳光、向着未来,奋力生长。(蔡树菁、莫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